English

《银狐》:人与自然的生死相依

2006-07-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崔道怡 我有话说

 《银狐》,郭雪波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2.00元

赏读当代小说,能够使我一再运用“震撼”之词表达感受的,只有这位作家――郭雪波。200

1年评价他的中篇小说《大漠魂》,我曾说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他的《沙狐》震撼,近读新作,再次震撼。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位作家像他这样,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抒写得如此瑰丽雄浑、动魄惊心。从开始起,他的目光、他的灵感、他的笔触,就倾注于荒漠。他的汗水泪水、爱心忧心、情思文思,全都奉献给了荒漠。他的小说独具风格,剽悍而温柔,粗犷而细腻,以神秘引人瞩目,以深邃启人思索。”5年之后,我这段话,摘录于他2006年新书的封底。这新书就是他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银狐》。

“银狐是神奇的,遇见它,不要惹它,也不要说出去,它是荒漠的主宰。”流传在科尔沁草原的谚语,被郭雪波引用为开篇的导言。他跟“狐”与“荒漠”,存在着天然的情缘:亲近银狐,把银狐的神奇“说”出来,宣扬开。他说:“沙漠和草地上有两个神奇的东西令人向往:一是银狐的传说,一是萨满教孛师的故事。我把它记录下来,为的是纪念我的父亲――一位平凡而了不起的民间艺人。”2002年他以小说《父爱如山》,专题感念父亲。新创的这部长篇,内涵则如草原博大悠远,是在抒写人类与自然的生死相依、亲密无间。而这一次笔触,更加诡谲莫测,令人瞠目结舌。

故事从名叫姹干・乌妮格的银狐开始:早年,“俄国人和东洋人在中国领土上打仗”,烧毁汗・腾格尔山,飞禽走兽遭殃,惟有这只年轻母狐,“逃进了茫茫无际的科尔沁草原”。近年,猎人老铁子在祖坟地发现老母狐,“通体雪白,毛色发亮”,遂想捕杀。可是,儿媳珊梅却被银狐的气息媚惑,错乱神经,传染村民。加以胡大伦村长挑拨族姓矛盾,老巫婆杜撇嘴趁机鼓吹迷信,以致距“地狱之沙”仅六七十里的哈尔沙村,谣言四起,怪异频仍。这时,曾经“赶上最后一次接见”的文化人白尔泰,来到村里,要找“孛”的传人,追寻湮没的萨满教历史……

“崇拜长生天,崇拜长生地,崇拜永恒的自然――因为我们是来自那里。”这是第二章导言,引用萨满教孛师的歌词。“萨满教,是蒙古人最早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法师孛,是成吉思汗的一种精神支柱和号召众族统一的神明。”该教屡遭清廷镇压,因此湮没。但其信徒并未灭绝,其教义中有益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传承不尽。及至80年代,这种精神流传进郭雪波的作品,形成为一系列关注“生态”和“环保”的艺术篇章。这部《银狐》,可谓此类文学之中最神奇最怪异的新成果。

这次赏读,我仿佛就被作品焕发的那股奇异香气迷惑,一路看去,惊诧不已,如醉如痴。我觉得郭雪波创作时似乎也被某种奇异香气迷惑,因而才会生发如此怪异的奇思妙想,才会写出如此诡谲的奇闻异事:长寿银狐穴居千年古墓,老树洞中飞出无数蝙蝠,人竟与兽厮守相依为命,大漠深处沙埋辽代死城……亦真亦假,如幻如梦。如果按照常规路数,这样编造未免“出格”。但他并非杜撰,大都有根有据。例如“火海烧孛”事件,我以为是纯虚构,却原来史有记载。书中附注:“据史料称这次‘烧孛’只幸存四名‘孛’,而民间传颂则有十三名大‘孛’完全脱困,毛发无损。”这提示我,整部书的情节,又何尝不是来源于民间。郭雪波乃大漠之子,他这部《银狐》,犹如对父亲的感念,是献给蒙古草原和大漠的礼赞。

蒙古族人信奉的萨满教,若剥离其蒙昧因素,实质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敬。这种“天人合一”精神,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又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人“无法无天”,妄自与天与地与人争斗,归根到底是自取灭亡。从这个角度看,郭雪波之被迷惑,反而正是他对人类生存前景有所醒悟。

因而,郭雪波把跟银狐结仇的老铁子、把与银狐相依的珊梅、把痴迷萨满教教义实质的白尔泰、把他们的恩怨悲欢和最终归宿,设为作品的主线,以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地域风情,编织了这一部关于人类本真与命运前景的箴言和寓言。姹干・乌妮格既是神奇的银狐,又是慈祥的母亲。珊梅既是渴望生子的女性,又是追求与自然交融的生命。白尔泰既是经历“文革”灾难的知识分子,又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先进文化之先行者。作品最后,前嫌尽弃,梦魇猛醒,人兽共生,三个不同类型的人,一只具有人性的兽,将以死去的黑土城为根据地,开拓新的人间绿洲。“他们呼唤:蓝色的天,呼和・腾格尔,请下来吧!”

蓝色的天,也正是北京人的呼唤。由于风沙侵袭,蓝天的数量已经成为检测“环保”的一项指标。而大漠风沙之日益肆虐,源于古往今来对草原不断的破坏。从“王爷”的“出荒”到“现代”的“垦荒”,沙进人退,黄吞噬绿,人类自毁生存环境,终将毁灭人类自身。崇敬自然,并非迷信,真正的迷信在于:过去曾神化人,而今又神化金。无论是对个人的崇拜,还是在物欲中沉沦,都已经或正在使人堕入迷津。在这个意义上,郭雪波以《银狐》在“招魂”:“归来吧,你迷途的灵魂;归来吧,你无主的灵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