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彼可取而代之

2006-07-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变化与工作无关,与电视无关,与网络无关,甚至与人也无关。变化只在人心中,而不变也在人心中,联络的广泛取代了关系的亲疏,新规则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根本不会有同样的失落,当他们能通过自我的充分展示从最遥远的地方找到心灵共鸣者时,何必去关心邻居家养的是猫还是狗呢?

英国对1000名上班族进行了

抽样调查,有43%的人承认,与确保重要工作任务的完成相比,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网络社交”上。同时,还有42%的人承认,他们在上班时会优先解决个人问题而不是去完成工作任务。风行的“网络社交”,每年都会造成成千上万起工作失误,平

变与不变之间

均为英国带来了7.6亿英镑的商业损失。对此现象,心理学家大卫・刘易斯认为,工作时间的“网络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漫长的面对面工作的一种补充。他说:“上班族们不愿意因为公务而妨碍友谊,所以他们会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来保持联系和规划他们的社交活动。”与此同时,美国的研究人员随机查访了近1500名美国人,发现与20年前相比,美国人与人之间日渐疏远,越来越多的人说,他们没有可以信赖的挚友。从总体上看,每名美国人的知心朋友的平均数量从3个减少至2个。社会学家史密斯-洛万对此的看法与英国人恰好相悖,“我们并不是说,人们完全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可能在交友网站上有600个朋友,每天给25个人发电子邮件,但他们谈论的都是无关痛痒的事。”

曾经有科幻小说描写过这样的场景,人类会演变成巨大脑袋的爬虫,依靠各种高科技线路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不断的思想中蠕动。不知道这种描述会否让人寒毛直竖,人类本就是地球上脑容量相对最大的物种,精神占用肉身的比例最高,当这个比例逐渐失去控制,也许真的会出现类似的进化也未可知。不过生物学上的演变不是以个体生命周期作为计量单位的,所以即使真有那么一天,我们大可以“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来拒绝联想。迫在眉睫的变化已经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毕竟生活方式对心理的冲击令人难以掩耳盗铃,然而乐观偏偏存在于矛盾之中,所有抱怨都只是基于与传统的比较,新经济所渲染的新生活终将取代古典。

用新的方式去达成平衡。心里话找不到倾诉对象,独自跳舞便成为时尚;100个朋友比不上一个挚友,那么1000个朋友支离破碎地拼贴起来大致可以承担相应的职能。人类是一种介于独处与群居之间的矛盾体。在几年前《明天醒来你会在哪只鞋子里》一文中,我曾经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联系手段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反而越来越疏远,这是一个奇怪的方程式。”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我试图说服自己,“也许,在大家习惯之后,一切会以另外的游戏规则重新开始。”显然,从英国和美国的调查中,我们隐约看到了这种新规则的萌芽。个人展示逐渐取代了同气相投,挚友和真情不再那么重要,始终维持一种自我设计出的状态,在多变的沟通环境中得到情感的寄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扩大交际圈的同时,倾向于更主动地把自己展示出去,如同一件精心包装过的商品一般来让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进行多向度的选择。

无论是从主动到被动,还是从被动到主动,与我们过不去的无非是一些关键词而已。Nothing is impossible,遵循这句广告词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不可以。似乎青年项羽豪气万丈的“彼可取而代之”可以作为前述调查的一个注脚,变化与工作无关,与电视无关,与网络无关,甚至与人也无关。变化只在人心中,而不变也在人心中,联络的广泛取代了关系的亲疏,新规则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根本不会有同样的失落,当他们能通过自我的充分展示从最遥远的地方找到心灵共鸣者时,何必去关心邻居家养的是猫还是狗呢?专家们非常煽情地说,“卡特里娜风灾中人们站在房顶上的图景触动了我,因为他们连一个有车的朋友都不认识。”可这跟新的生活方式毫不相干,无论旧的规则还是新的规则,人们似乎都尝试着把现实利益与友谊划清界限,虽然那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如果一定要引入现实利益作为参数,也许倒是一个俗气到底的目标,细细想来,却无可替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