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病友

2006-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士杰 我有话说

今年春节刚过,我住进上海曙光医院动痔疮手术。同病房的病友靠近门口16床的那位姓陈,中间17床的那位姓童。我是18床,靠近窗口。因为同病相怜,大家互相照顾,一起吃饭,一起换药,相处融洽。时间长了,彼此也就增进了解。真应了那句俗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陈先生吧,他是大世界的一名电工,他和太太

都属于“准下岗”,每月收入不足千元。他们有一个女儿,却是他们的一块心病。原来,几年前女儿不幸遇车祸,更糟糕的是,在输血中,因输了有问题的血而罹患血液病。如今女儿休学在家,昂贵的医药费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按说像这样的家庭,应该被愁云所笼罩吧?可是,我从这对夫妇的脸上却看不出半点愁苦的影子。陈先生牵挂着宝贝女儿,不放心她一人在家,常打电话和女儿通话。陈太太为了贴补家用,另外找了一份工作。她常常很早就去菜场买菜,回家做好早饭,安顿好女儿就匆匆上班。下班后,她又匆匆赶回家做晚饭,安排女儿吃饭,她顾不上吃,便带着黑鱼汤,赶到医院给丈夫吃。有时偏偏丈夫还不领情,还怪她不该来,应该在家照顾女儿。这时,陈太太就会骂他不知好歹,大声嚷嚷,无所顾忌。丈夫也不示弱,于是对骂。就像六月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一会,云开日出,风平浪静,夫妇间又和好如初,丈夫低声不知说了些什么,引得妻子纵声大笑。每次陈太太来,都会使整个病房充满欢笑。

与陈先生不同的是,童先生却时时长吁短叹,愁容满面。问他缘故,他对我说,他的母亲不久前刚刚去世,他还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料祸不单行,他的父亲又因悲伤过度,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在家中,他是长子,他人在医院,心却牵挂着父亲。他躺在病床上,用手机打电话调兵遣将,指挥弟妹去医院陪夜,服侍父亲。患病的父亲不肯吃药,念叨着老伴痛哭失声。弟妹没法,只得给哥哥打电话。童先生用非常温柔的声音像哄孩子般安慰父亲,说来也怪,老爷子最听大儿子的话,听到那边弟妹说爸爸不哭了,开始吃药了,他这才长出一口气,关上手机。我看到他眼角挂着晶莹的泪珠。我心中也不禁热浪翻滚。手术后没几天,他就瞒着医生,在太太的搀扶下,偷偷溜出医院,去另一家医院看望父亲。童先生做的是房地产生意,他不断地打电话,联系客户。在整个医院中,他可能是打电话最多的人。因为父亲生病,加上生意上有许多事等着他去做,他终于说服医生,提前出院。

童先生前脚刚走,新来的丁先生立即顶替了17床位。这位丁先生也是工人,他皮肤黝黑,性格豪爽,说话大声大气。他和陈先生经常大声说笑,而且经常用粗话脏话对骂,我以为他们吵架,就上前解劝。不料他们同时哈哈大笑,丁先生眨着眼对我说:“老先生!你以为我们在吵架吗?你问问他,我们是吵架吗?”

陈先生望着他笑嘻嘻地说:“我们这是表示亲热,越吵越亲热!”

我望着他俩,不禁也笑了。

出院已有两个多月了!说实在的,还真想念这三位病友。记得我出院前夕,丁陈二位还为我开了个欢送会。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向我表达火热的心肠、衷心的祝福,还有细细的叮咛。现在他们都在各自的家中,我默默地在心中为他们祈祷:但愿陈先生的女儿早日病愈,重返课堂;但愿童先生的父亲康复出院;但愿丁先生笑口常开,永远快乐!

他们都是普通人,丁陈二位还是工人,是所谓身处底层的“草根”。我很幸运,因为住院,得以结识他们,并且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竟然喜欢上他们!童先生眼角的泪珠、丁陈二位互相粗野的笑骂,竟然如此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