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伊朗首位诺贝尔奖得主艾巴迪: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2006-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经历一番讼战,200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朗女律师西琳・艾巴迪(ShirinEbadi)的自传《伊朗在觉醒:革命与希望的回忆》(IranAwakening:AMemoirofRevolutionandHope)终于今年5月在美国上市。

此前,按照有关法令,美国出版商不得出版受美国经济制裁的伊朗、古巴

和苏丹等国作者的著作。艾巴迪也在受禁之列,她因此将美国政府告上法庭,并于去年获准出书。

艾巴迪在书中回顾了她在伊朗革命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德黑兰大学的求学经历,她的婚姻、宗教信念、以及她作为母亲和人权活动家的生活。

1978年,伊朗革命前夜,时年31岁的艾巴迪已是该国第一位女法官。她满怀革命激情,要将旧王国的部长们统统赶下台。某日,她与同事们一道冲入司法部长的办公室,发现那老头子正坐在办公桌后,满脸惊愕。

部长认出了她,叫道:“你!说你呢!你为什么也在这儿!你难道不知道你支持的这帮人一旦掌了权,就会夺走你的工作吗?”

艾巴迪回忆道,她当时的回答可谓“斩钉截铁”:“我宁愿做一个自由的伊朗人,也不愿当一个受奴役的法官。”

她错了。一年后,只因身为女性,她从法官的高位被一路贬至书记员。再一年,法律体系大变样,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一切天翻地覆,也从此将她的余生推上对这些严苛而不公平律法的反抗之路。

紧随着革命,是漫长而残酷的两伊战争,以及高压的政治环境。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终于意识到对女律师的需要,艾巴迪因此得以重返法律界。她作为律师,接手了很多最为棘手的人权案件,以其学识、智慧和非凡的勇气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对她来说,爱国的唯一选择不是移民西方,不是远避政治,而是留下来,置身其中,并尽一切可能来尝试改变法律上的种种不公。

她往往劳而无功,许多案子悬而未决,许多法律仍待改进。对她来说,这正是书名中“希望”一词的真义。“这条路更艰难吗?”她说,“当然是的。但可否另选一个战场?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无法找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