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编辑徐志摩

2006-07-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益民 我有话说

徐志摩

新文化运动以后的20多年中,中国文坛产生了一批著名作家兼编辑家,鲁迅、周作人、茅盾等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徐志摩也不例外。世人向来只看重徐志摩作为诗人和散文大家的一

面,而忽略其作为报纸书刊编辑的经历。其实,从徐志摩编辑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以及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被他人编辑的意见中,也能看出徐志摩的水平。无论是当年与徐志摩有过交往的人,还是后世读过徐志摩作品的人,都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徐志摩是个胸无城府的人。因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他的作品时,仍能从中感受到当年他做报刊编辑时的影响力。

徐志摩于1925年10月起主编《晨报副刊》,前后约一年时间。这一时期该副刊在文坛有非常大的影响。就其内容来说,徐志摩办副刊的眼光与气度非常卓越。无论是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讨论,还是几位文坛名家在该刊上从时事扯到人身的笔战,他都能让读者看到各个事件的详细经过。从中反映出他的编辑方针:不搞一言堂,让不同的声音说话;以社会问题为关注点。因此,他主编报纸副刊,其作者无论关系亲疏远近,无论观点与自己是否相左,他都以海纳万川的胸襟去吸纳,从而使报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约是诗人气质使然,他做事太“飘”,因而编辑工作需要的扎实功夫有时可能会忽略,从而导致一些失误。而他的特点是不仅有错必究,并且有闻必录,人们时常能看到他在报上所作自我检讨――小到对一字一句或数处一般性差错的检讨。素心(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发表在副刊1926年5月2日,有数处次序颠倒。素心去信说明,徐志摩便于5日登出,并写附识,道歉说:“我确是犯了着急而且怠惰的罪,我在这里道歉了……完全是我做编辑的疏忽,连累替我帮忙人受不白之冤,我是最耿耿于心的。”这般认真订错,没几个干编辑的会这么做。

而某些较大的失误,也曾引起一些人际间的误解。较著名的,一是凌叔华“抄袭”事件;一为沈从文一稿“多投”事件。这里仅以后者为例。1925年,沈从文时年23,正阮囊羞涩,亟需把自己的文稿换成“银子”,故而把几篇写好的作品做成一个小册子,其中包括一篇署名“休芸芸”的《市集》一文,已在《燕大周刊》上发表、又被《民众文艺》转载过。他将册子送给有关编辑,在说“若得到20块钱开销一下公寓,这东西就卖了”的同时,也提示过“《市集》一篇,曾登载过”。可是他将册子给徐志摩时,却忘了强调这后一句话,文章被徐志摩当作首发稿发表。由此,引来人们对于当时已频繁在报上发文稿的沈从文的议论,其中一位署名“小兵”的读者甚至写信给徐志摩,劝他“下回没有相当稿子时,就不妨拿空白纸给读者们做别的用途,省得掺上烂东西叫人家看了眼疼心烦”。尴尬的沈从文很不舒服了,急忙发表一通声明,既为徐志摩解释,也为自己护短。1925年11月16日,《晨报副刊》登载了这一声明,徐志摩还写了一则附记,安抚沈从文说,没关系的,算是副刊转载了《市集》一文。徐志摩并不在乎人们在这件事上的议论,他甚至幽默地说:“下回再要没有好稿子,我想我要开始印《红楼梦》了!”

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文化运动开展不过十年,新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力地破除了传统的旧文学的模式。而从编辑角度说,当时新文学的语言文字还很欠缺规范性,从徐志摩写作及编辑文章的过程中,也可看出这一点。例如大量使用通假字;翻译外国人名地名时,随意性大、前后不统一等。这给现在编辑徐志摩的文集增加了难度,也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增加了困难。

徐志摩全集以前出版过四个版本,一是1969年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版;二是1983年商务印书馆的五卷本;三是1991年广西民族出版社版本;四是1995年上海书店版本。有感于上述版本均有编排体例上的不足和收录诗文有过多遗珠之憾,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又出版了韩石山编的八卷本徐志摩全集。今天的编辑面对的毕竟是七八十年前的文字,恰似对古建筑要整旧如旧,不能完全按现在的语法要求去规范徐志摩的诗文,因而除了某些明显错字外,一般文字(如通假字)要尽量保持原样,原有的表述方式也不擅改。多年来,徐志摩的一些新发现的诗文被陆续整理出版,这对于现在新编全集提供了便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