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易中天北京签售“火过头”

2006-07-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王洪波 我有话说

签名售书:现场火爆前所未有

“太夸张了,我足足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拿到这本书”,一位刚刚从签售现场出来的读者兴奋而又略显无奈地说。而在他身后还有看不见

尾的长队在等待着,这是7月22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北京图书大厦签售他的新书《品三国》(上)时的一幕。

从早晨8点,北京图书大厦的地下停车场内就挤满了读者,最早的读者凌晨4点便在门外排队等候,还有很多读者连夜从外地赶来,图书大厦东门旁边的钟声胡同内甚至都挤了一千多名读者。由于读者太多,原定于上午10点开始的活动不得不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出版社还限定每位读者只能买一本书。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图书大厦方面还调来了相当数量的警力和保安。由于读者越聚越多,场面有些失控,考虑到安全问题,主办方不得不于11点45分中止了活动,当时大约已经签售了2000千册,场外等待了数小时而没能拿到签名的读者久久不愿离开。

北京图书大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举办签售活动不在少数,但是场面如此火爆前所未有。

提前出书:欲以“良币”驱逐“劣币”

当天下午,易中天在图书大厦举行媒体见面会,宣告此前市场上出现的同名书籍均为盗版书及伪书。据悉,《品三国》(上)原定8月份出版,提前在全国同一时间上市是希望把盗版和伪书的市场空间压缩到最小。

5月22日,上海文艺出版社以14%的版税、起印55万册的条件拍得易中天《品三国》的版权。6月22日,易中天正式完成书稿。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市场上还是出现了的盗版书及伪书。易中天告诉记者,竞标一周后,就发现了《品三国》盗版书上市,内容是12集“百家讲坛”演讲文字的汇集,出版社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与正版书同为赵南荣。还有一本伪书,是将张大可的著作《话说三国》改头换面,成了《易中天解读三国》,可笑的是,张大可的卷首语还保留其中。易中天表示,这样的行为既侵犯了张大可的著作权,也侵犯了读者的权益。易中天介绍说,正版书包括了24集讲座的内容,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电视播过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尚未播出。全书共计20余万字,随书附赠光盘,光盘内容是他最近在某高校进行讲座的内容,不单独发行。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介绍说,到目前为止,该书已订出45万册。

易中天现象给书界、学界什么启示?

去年以来,易中天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其著作本本畅销,新书版权以高价拍出,粉丝(“乙醚”)队伍日益壮大。这一切,都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易中天现象?这一现象能给书界、学界什么启示?

“易中天并非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但他作为历史学界的闯入者,激起了公众阅读历史的热情。”历史学者李洪岩先生说,“这个现象表明,公众本来就有史学消费的需求,但在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中,专业史学工作者是缺位的,易中天起到了补位的作用,这是易中天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李洪岩先生认为,易中天的历史学著作写得好不好,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都是正常的,但对于史学界的人来说,仅仅做一个看客和评论者是不够的,而是应该“参与进来”,借鉴易中天的成功经验,思考如何做好历史普及工作。对于人们批评易中天自我炒作和包装,李洪岩认为应以开放、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学者死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清高心态并不可取。

知名的图书策划人、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顾问刘硕良先生也认为,易中天受到追捧,反映了很多人的一种阅读需求,“对这种群众性的需求,我们不宜轻率地否定和贬低,评判应该非常慎重”。对于易中天像文体明星一样受到追逐,刘硕良认为“没什么不好的”,“学术有人关注,有人讨论,总是一件好事情”。他认为,对于书业中人,易中天的走红,值得研究,值得借鉴。等待签名购书的读者队伍蔚为壮观。

本报摄影/田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