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译意风”:往事如烟

2006-07-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伟    我有话说

“大光明”启用“译意风”时散发的广告

;为外国影片译配中文字幕

,从1922年开始,到1939年始有一次较大的改进,这就是“译意风”的应用。译意风原名Ear鄄phone,最初译为夷耳风,最后才定名为译意风。这套设备是美国的生产厂家专为上海最豪华的影院“大光明”特制的,故“大光明”当时曾自豪地宣称:“大光明大戏院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译意风’者。”并向观众广而告之:“贵客购戏券时,即可索用‘译意风’,只须出资一角,向售票间购特别票一张,……即能听得解释剧情之中国之语。”“大光明”当时为“译意风”打造的广告语是:“贡献给爱看外国片而不懂外国语者;向来只看国产片而现在想看外国片者;欲求完全明?外国片剧情者。”

译意风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影院的座椅背后安装有一只小小的方匣子,里面有电线连接发音机。当观众把一张“译意风券”交给招待时,他就会递给你一副可以戴在头上的听筒,并把听筒上的插头插进方匣子,等“译意风小姐”开始翻译时,你耳中听见的便不是莫名其妙的英语,而是她们清脆悦耳的国语了。1939年11月4日,“大光明”首次应用这套设备,试映华纳・裴士德主演的好莱坞影片《江湖奇侠传》,招待中外新闻界人士。平日十分挑剔的记者们意外地对这套译意风设备一致唱起了赞歌,一位记者将此形容为“像是带了一位到美国去镀过金的伴侣,她亲切地告诉你这不是硬译,连对白都念给我听,有时,还夹着趣味的语调”。

11月9日,译意风正式对外应用,虽然要另付一角费用,但观众还是十分踊跃,成为当时“孤岛”影坛的一件盛事。担任翻译的女士被影迷们亲热地称之为“译意风小姐”。当时招考“译意风小姐”要求很严格,大致有这样三个条件:1.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能完全明了影片中的对白。2.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3.嗓音悦耳清晰,声调舒服动听。应考的多为大学女生,在当时是骄傲的“白雪公主”,属于很高的层次,而这份工作的待遇和条件也相当诱人。当时影院一般上午休息,下午起映三场,时间分别是二时半、五时半和九时一刻。译意风小姐一般每天担任一场电影的翻译,工作两小时,较诸其他职业妇女要远为轻松,而工作环境则要优越得多,所获报酬足以满足一个大学工读生的开支所需。1992年春,美国著名华裔演员卢燕女士回故乡访问演出,她曾于1946年在“大光明”担任过“译意风小姐”,故报纸刊出的通栏欢迎标题为:“当年的大光明译意风小姐,今日的美国奥斯卡评委。”卢燕女士对记者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年在“大光明”担任影片翻译的情形。当时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是工读生,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卢燕业余兼职的这份影院翻译工作,不但解决了她的生活、读书问题,而且大大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那个工作三天轮一班,是最开心的,放的影片先看一遍,然后就做同声翻译。我非常喜欢,还可以研究表演、镜头和剪辑。这是十分享受的工作。”

1942年初,上海的所有外片头轮影院都已安装了“译意风”系统,观看好莱坞影片已扫除了语言障碍。当然,这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本军队已经进驻租界,一个多月后,好莱坞电影就在上海沦陷区遭到了日伪禁映,而且这一禁就是整整三年半。“二战”胜利以后,从1945年年底开始,新的美国片源源而来,原先积压下来的好莱坞旧片也被翻出来开映,译意风重又红火起来,除了原有的“大光明”、“大华”等一轮影院,几家二轮影院也开始陆续装备。

译意风装备之初要求较低,只是译其大概,让观众明了剧情而已,而译意风小姐也是这么做的。但“二战”以后,译意风显然有了提高,从最初的“译其大概”,平淡表述,发展到了视剧情,分角色演绎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讲解片中特有的电影语言。1947年,一个译意风小姐在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理解:“译意风是融电影、话剧、演讲于一炉,集艺术之大成,极声色之能事。在‘译意风’中,我尽量地沉浸在每一个角色中,我不单是翻译对白的意思,而且间接地用戏剧的口吻,使每一句话都说得如剧中人一样的生动有力。听众虽听不到剧中人声音,但是我担任他们中间的媒介。凡是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我都传达给听众,避免听众眼睛注视着一幕幕紧张精彩的好戏,而耳中听到的是毫不相称的、平淡的、背书式的独白。……如果有冗长的过程,或是没有对白的‘蒙太奇’镜头等,也要加以说明。”这并非孤证,卢燕女士是这样回忆自己当年的工作情形的:“我翻译时尽可能融入角色中,有感情地说话。男的模仿男的说话,女的模仿女的说话,生气是生气,甜蜜是甜蜜,这好比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慢慢地,观众对我的翻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称赞我翻译得好,看电影时点名要看‘卢小姐’翻译的那一场。”可见,译意风小姐之间竞争很厉害,观众的水平也在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了解剧情,有了更高层次的希望,对译意风小姐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总体而言,译意风在当时已成为不懂英语的观众观看外片时的首选助手,而且,它不但担任了中外语言的桥梁,填没了言语隔阂的鸿沟,还成为了发扬电影艺术和辅助教育的工具,同时,还可以帮助观众增强英语的理解力。因此,到1947年,译意风的使用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上海一地,开始迅速沿上海周边地区扩展,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的一流影院,也先后装备了译意风。如果不是当时局势起了急剧变化,预计全国的各大城市都会很快出现译意风的身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