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与安贫乐道

2006-07-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学似乎和贫穷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不是么,许多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不都是生前穷困潦倒吗!前些年,英年早逝的陕西两位著名作家路遥、邹志安,生活一直都很贫困,特别是路遥这位大作家,去世前还欠着3万多元钱。

我当了20多年的编辑,曾接触过国内不少著名作家,发现他们的日常生活

都很朴素,有的甚至十分俭朴。记得十多年前,我去四川拜访重病在身的文学大师――四川文联主席艾芜,他住在一个普通的病房里,周围没有鲜花和探视的人群。从家属的嘴里得知,他因交不起昂贵的住院费,险些被院方驱逐出去。在我探视的一个多小时里,他还反复地通过我告诫广大青少年朋友,要快乐地面对人生,不要被一时的困境所吓倒。此后不到一个月,他就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此外,我曾造访过文学大师孙犁,也住在十分普通的民居里,穿着普通,家里的摆设也十分俭朴。

是的,这些大作家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文学,交给了读者。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极其淡薄,而社会给他们的物质待遇也并不是太高,甚至有的在生前还遭到过误解和歧视。然而令他们欣慰的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却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对作家未必是件坏事。先贤不是说过么,“文穷而后工”。翻遍古今中外文学史就不难发现,那些名垂青史的文学巨作,大都是作家在逆境中的产物。当然,作家们也不能一生中总与贫穷为伍,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理应得到重大的补偿,对此也没必要羞羞答答。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学不但不能被淹没,还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奉献文学精品。眼下,文学的发展同广大读者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比如,我国每年年产近1000种长篇小说,究竟有多少为广大读者所传阅?它们中不乏作者的自娱自乐,或是小圈子里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作家要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在文学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只有适应了读者的需求,文学才会更有市场,从而使文学在文化市场中不断保值增值。

我主张文学的安贫乐道,不是要作家充当文学的“殉葬品”,而是要大家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沉到生活里面去,不被世俗的纷争所干扰。只有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仰,正确地看待人生、直面人生,才能为读者奉献出文学精品。因此,这种安贫乐道实际上是一种为文学而献身的精神。只有这样,文学才不会沉寂,有识有为的作家才能在文学中真正找到自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