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翻译:应以“信”为第一要义

2006-07-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红岩 我有话说

  《中华读书报・学林》发表文章讨论翻译问题(见2006年4月26日和6月7日《中华读书报・学林》),引起我很大兴趣。其实,这类问题向来就有争论,很难取得一致意见。不过,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取得一致意见,而是通过讨论,给我们一些思想启发,并最终将这种讨论引向对不同文化相互交流问题的思考。

一般来

说,文化交流总是伴随着“走漏”和“变形”。所以,原封不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问题是,怎么“动”,“动”得是否合理。为此,前人曾经提出过信、达、雅、化一类标准。无论这些标准的具体内涵如何,我想,有一个最大公约数,即翻译总以不造成误解为宜。

举一个尽人皆知的例子。Ladiesandgentlemen,不知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它翻译成了“女士们、先生们”,至今已成定式。但是,这种翻译导致一个错误结果,即许多人由此而不自觉地将“女士”与“先生”理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由于这种误解已经深入许多人的头脑,所以,一旦有人称某位“女士”为“先生”,往往会引起诧异,奇怪女人怎么也可以称先生呢?其实,在汉语中,“女士”与“男士”对应,“先生”与“后生”对应,“先生”是不分男女的。假如Ladiesandgentlemen当初不被翻译为女士们、先生们,而是翻译为女士们、男士们,或者翻译为淑女们、绅士们,那么,误会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这是外来翻译改变本国概念的一个例子。世界各国的语言习惯、语言规则,当然都会在“外来语”的渗透下发生改变,并不足怪。但是,翻译活动最好不要造成本国语言概念的混淆,并积错成是,让原本清楚的变成糊涂的。

有时,翻译活动还会造成对原语言对象的误解。这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德国的著名城市海德堡(Heidelberg),许多人一看中文译名,头脑中立即设想那个地方肯定有个“堡”。一些到海德堡短期旅游的人,回来也说那里的古堡如何如何。其实,那里根本就没有“堡”。短期旅游者看到的“堡”,人家叫作“宫”(Schloss)。Heidelberg中的“berg”,也不是“堡”(burg),而是“山”的意思。所以,据说著名学者冯至先生向来把Heidelberg翻译作“海岱山”。

我在德国居留两年,深深感到,无论中西文化差异多么大,但生活的本质是一元的。越是深入到语言的深处,这种一元性的感受就越强烈。遗憾的是,“翻译”在从事“沟通”活动的同时,也时常造成“断裂”。如何在“沟通”与“断裂”间寻求平衡,显然还需要深入研讨。

钱锺书先生在名文《林纾的翻译》中,揭示出翻译的最高境界:“化”。为了达到高境界,翻译家们似乎总有一种追求“雅”的潜意识。所以,把“白房子”(WhiteHouse)译作“白宫”,把“上下文”(contextualism)译作“语境”,等等。这些翻译都没有错,但或许正因为它们没有错,才更容易造成真相的变形,更容易引发错误。因此,我觉得翻译活动现在更需要的,应该是以不引发误会为底线,即要以“信”为第一要义。尤其不能为了追求“雅”,为了“提高境界”,而失去“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