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指环王》背后的“化外”导演

2006-08-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冯欣 我有话说

彼得・杰克逊:现今世界影坛的当红人物,他执导的《魔戒》三部曲在全世界范围赢得了评论与票房的双丰收,并以《魔戒3:王者无敌》在2004年获得了奥斯卡11项大奖。

当《指环王》系列风靡全球时,绝大多数影迷对导演彼得・杰克逊这个新西兰大胖子知之甚少。连篇累牍的娱乐报道充斥着好莱坞影星名导,这头来自化外的、完全不按好莱坞常理出牌的“怪兽”突然从天而降,引领了银幕上这股怪物充斥的风潮。他那列侬式眼镜后的狡黠眼睛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使得他能够驾驭这部非常规摄制的巨片?《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这本传记是《指环王》风靡期间趁热打铁写成的。比起那些盖棺定论的传记,这似乎来得太早。如果把它当成整个好莱坞产业链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指环王》系列的一个附加产品,这本书的出现却是适逢其时。

这本书最浓墨重彩的部分自然是与《指环王》相关的部分。杰克逊筹拍的过程十分富于戏剧性。指环王的电影改编权所有者已经等待了几十年,一直在等待一个适合把这部影片搬上银幕的导演,杰克逊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然而,由于剧本分成两集,整个预算规模过大,以制作发行独立制片影片起家的米兰麦克斯公司无力承担巨大的风险,而其母公司迪斯尼公司也拒绝了这个计划。为了挽回先期投入,米兰麦克斯公司对愿意接手的公司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这给杰克逊继续运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好莱坞所有的大制片厂都直接拒绝他。在他的最后一个机会中,以恐怖片起家的新线公司愿意冒这个风险,并且建议杰克逊把剧本改成三集,一起投拍。空前的三集套拍、以及大量的特技效果给拍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按期完成,最多的时候,杰克逊通过卫星信号指挥九个摄制组同时工作。直到第一集《护戒使者》成功上映之后,压力才有所减轻。

从个人成长上来说,杰克逊从小就酷爱电影,在八九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台柯达8毫米摄影机。在这台摄影机上,他发现了停机再拍等电影的特殊拍摄技巧,后来他在电视上看到《金刚》,还准备了自己的模型,想要进行逐格拍摄试验。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孩子。这种从影的经历与好莱坞“老顽童”斯皮尔伯格有点相似。他们都从小就开始使用自己的摄影机,沉迷在电影技术中。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对摄影机的直觉,使得他们后来都成为了电影特技运用大师。他们在运用特技时,都有一种天生的发明家的探索欲。但两人也有很大的差别。斯皮尔伯格天性中还有犹太人的那种悲悯,所以,他会去拍《辛德勒的名单》,杰克逊的天真则保留得更彻底一些。他早期的电影作品画面全都血肉横飞,充满特技制作,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喜剧。在杰克逊看来,“布偶大屠杀是有趣的,用链锯在外星人的肚子里杀出一条血路是搞笑的素材”。

侏罗纪的恐龙、外星的异形以及其他来客、史莱克、哈利・波特,十几年来,好莱坞的银幕成了怪兽们的舞台,这与人们深层的危机感有关。这种危机感来自二战以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信息革命使得社会生产、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的普及进一步深化了世界观念的变革。一个幽灵般的虚拟世界,越来越真实、越无法阻挡地浮现了出来。“邪典电影”(cultmovie)强调恐怖、暴力、血腥、幻想等这些元素,在传统观念里,这些都与邪恶相关联。现在,却开始大行其道,这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对整个文化的主导能力逐渐下降。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由开始的反抗性姿态转而成了一个流行性元素。杰克逊从小的电影兴趣正好暗合这个理路。他最早进入好莱坞,是因为他早期的邪典电影。他与时俱进的电影兴趣元素(在他是天生而来的),再加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做事的激情(他的《金刚》里,那个导演很大程度上是自况),使得杰克逊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指环王》以及最新的《金刚》。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英]伊恩・普赖尔著,经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