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诚意触摸书的灵魂

2006-08-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曾镇南 我有话说

李世琦是一位热爱书的出版人,也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书评家,他的第一本书评集《倾听灵魂之声》即将问世。读他的书评,常常有相通,有共鸣,既分享了他传播的书的消息,也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李世琦比较专心致志地写书评的时间并不长,但已引起了读书界的注意。这次结集,使我有机会把他的书

评集中起来畅读一番,得窥全貌,看到过去不曾经眼的许多文章,丰富和加深了我对这一位敏锐而勤奋的书评家的认识。我觉得,他的书评是有特点,有个性的;能很快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

李世琦的书评是一个思想渴求者的书评。他所评的书,以文、史、哲为主,兼及政、经、教。他所写的书人书事,涉及古今中外,各种类型。作为书评者,他并不局限于一隅,专嗜一味。由于书海浩瀚,他的书评所涉及的也许仍然只能说是书海挹滴而已;但汇到这本书评集里的,却也可以说是一泓灵泉了。李世琦所推重的书,是有严肃的博大思想内容的书,大多蕴含着有关人类、历史、社会等重大关目的深沉思索。而他的书评,也记录着他自己思想的不断充实与深化,不断探索与前进的痕迹。

李世琦并不着力于当代文学的评论,但这个集子中有几篇作品评论,也和他的外国文学书评一样,显示了他对思想一贯的执着追求。他不同意降低杰作的标高,力促作家的振作,拳拳之心可鉴。同时,对名气不那么大的作家的显示了某种新的思想、艺术追求的作品,则热情地予以称许。也许因为置身文艺界的圈子之外,作者在践行“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一关乎文艺批评的生命的铁则方面,较少顾忌。所以他的富有思想的真知灼见的评论,就显得难能可贵。

他的书评也是注重写作艺术的分析的书评。他既善于从大处着眼,估量书的思想容量和质地;又善于从细处落笔,鉴赏写作艺术的精微奇妙。比如他评斯特林堡只有区区一千五百字的短篇小说《半张纸》,对作家“于方寸之地演示大千世界”的艺术概括力作了具体而微的令人信服的阐释。这些细微而开阔的对写作艺术的见解我是深有同感的,它反映了一种健康的、正常的美感。这种美感和文风,多多少少也熔铸在这些书评里。

李世琦的书评已开始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那就是情理交融,清畅简洁,短小有力。情理交融,是指他写书评,是带着爱书的热情写的。他对所评的书,读得投入,往往是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笔锋常带感情。文史气质,是指作者在书评中常常油然而流露的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正因为李世琦勤于读书,出文入史,所以他的书评于清通畅达之外,也常会有一些中国文章特色的妙笔。比如他评论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艺术时,则说:“她除了继承契诃夫的简洁传神、以小见大、含蓄朴素之外,还具有她自己独具的浪漫气氛、盎然诗意和梦幻之感,一种她自己独有的女性的细腻和隽永,读她的作品让我想到我国宋代的李清照。”然后又进一步发挥说:“以笔者的管见,在世界短篇小说大家中,像我国的宋词一样,她和高尔基分别代表了婉约和豪放的两派,他们各自把短篇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高尔基是短篇的辛弃疾、苏轼,曼斯菲尔德则是当之无愧的李清照。”在评述德国作家海泽与他的文学朋友的关系时,李世琦是这样写的:“我国古人有‘欲观其人,必观其友’的说法,看看海泽的这些朋友,我们对海泽的成功的原因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以海泽为首的慕尼黑作家集团是一个文人相亲的团体,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亲切的自然的,在德国和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时间虽然过去了近一个世纪,却仍让人望风怀想,让人想起中国文学史的三曹七子、竹林七贤、三苏与苏门四学士等作家群体,不免感叹中外的古人那时过着多么符合人性的生活呵!”也许上述的联想和比喻与所有的比喻一样,难免有蹩脚的成分,但有了这些带中国书卷气的联想和比喻,却使作者笔下的这些外国作家的特点更加鲜明难忘,也使这些外国作家的面目神情更加生动、更加亲切起来。

(《倾听灵魂之声》,李世琦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