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速写张延扬

2006-08-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我有话说

初次结识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是在今年全国版协的年会上,他是韬奋新人奖得主中唯一一位军人。借着会议的间隙,我们一起喝了杯咖啡,几乎没谈别的,就是读书话题一端,已经让他言语激昂了:“提高全民的阅读率,关键

是让人们看到读书能带来实惠,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读书……”

那天短短半个小时,我们意犹未尽,相约下次畅谈。小半年过去,终于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又接上了上次的话茬。

金盾社和张延扬在出版界都算是媒体的“老焦点”了。2003年,作为“三贴近”的典型,中央各大媒体就集中报道了金盾社,《新闻联播》、《新闻30分》进行了连续报道,《焦点访谈》、《央视论坛》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所以,我在电话里跟他说,这次采访咱们不谈业务,因为那么多记者都挖掘过了,新的经验我也挖掘不出来了,咱们就聊聊你自己吧。他说,这个话题好。下午我就有空,你过来吧。

以前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过不少部队记者,张延扬身上有着与他们共通的东西:既有军人处事的豪放,也有文人情感的细腻。

说来也巧,张延扬从一名营房建设的工程兵,一直到总后勤部的师级干部,完成这么大的转变却基本就在京西那方圆5公里的范围之内。张延扬1976年刚入伍时被分配做“抹灰工”。他怕我不明白抹灰工是干什么的,便徒手演示起来。20多年过去了,可他的架势依然“专业”。抹灰是个典型的泥水活,又脏又累,他们经常一干就是12个小时。张延扬说,比起现在建筑工地的“民工”小伙子,我们的工作强度可大多了。我问他,那干完活,除了睡觉就不想再干别的了吧?他说,干完活我就读书!那时各连队都有一个自己的小锅炉,上面吊着个15瓦的灯泡,灯下是我们几个爱读书的战士每晚的自习室。那时,他是个爱书、爱写的新兵,《毛选》的学习体会他总能写出十几页,黑板报上总有他的小诗歌。我问他:“工作这么辛苦,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读书学习呢?是不是想通过写作离开这个艰苦岗位呢?”他笑着说:“你们现在可能不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可没这个‘心眼’。支撑我的力量就是觉得自己不能比别人落后。”这个话头一下子让我想起他在“韬奋奖”的自我总结中那句“不甘平庸”了。于是我问他,这么多年,是不是这个“不能比别人落后的信念”一直在支撑你呢?他想了想,轻声说:“应该是吧!”

张延扬的写作特长很快就被部队发现,于是从排到连,再到团,一直到师,他成了写材料、写汇报的“笔杆子”。1983年他放弃了被评为总后“双先”标兵的机会,来到了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学习。能成为总后的标兵,对于一个入伍才7年的战士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发展的高起点,为什么他能放弃呢?“人生在选择的时候,总要知道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张延扬对自己的把握在23年前就好像今天一样明确清晰。“我想做文化方面的事情。这个一直都没改变过。”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有机会进入总政治部机关,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去能“做文化”的《后勤》杂志社当记者,一干就是12年。“期间,因为不愿转成文职而失去军衔,不少同事都选择回到部队机关,可我却没有动摇。”

正当我们聊到兴头,有同志拿来了几幅金盾出版社新大楼的效果图,他让我一起帮着提提意见。于是我就说了几点,我们倒颇多相似的看法。其实无论哪幅,在我看来都是金盾社和张延扬事业的又一个崭新的开始。上万平米、造价好几千万的现代化写字楼足见金盾的实力和雄心。“我记得,金盾社是从5000块借款和几间平房起家的吧。”看着未来的大楼,我真的有些感慨。从最早作为《后勤》杂志社的一个编辑室,到如今的全国知名大社,其中的甘苦绝对够写一本书。1999年张延扬调任金盾出版社的社长助理,接着任社长,其后的6年间他把金盾的事业带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金盾品牌价值不断上升,销售码洋超过2.3亿,建立了占地45亩的培训基地,新办公大楼落成指日可待。

我问他,在金盾的这几年,你的得意之作是什么?他想了想,“得意的说不上,如果说我有点长处,那就是做事一直比较实在。”对于这位山东籍军人的实在我早有耳闻:每年有上百天在基层跑发行;开着吉普车和发行部主任一跑就是好几个省;经常深入县级的门店。我对他说:“像你这样亲自跑营销的社长,不是很多啊。”他笑着说:“我总能和基层的同志交上朋友,聊得深了,他们都对我说,我们连省城出版社的老总都没接触过,你一个中央大社的师级社长却能跑到县里来搞发行真是不易啊。其实,我们的班子比较精简,没有负责营销的副社长。再说我也比较熟悉每本书的出书过程,跟别人推荐也能讲全面些。所以发行的事情就我跑了。”他告诉我,自己喜欢下基层的感觉,就像指挥员亲自到前线阵地一样。市场好比战场,敌情怎么样、怎么个打法你自己必须清楚,不然指挥可能就要出错。我问他:“作为社长总往基层跑,你不觉得有点丢面子吗?”他摆摆手,说:“什么面子呀,架子呀,我看都是最没用的东西,你要了这些,人家就不愿意跟你交朋友,你就失去了客户和读者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市场。你说我要它们干什么啊!”张延扬这个实在的作风,正跟金盾社的出版风格完全契合:“出版读者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型书籍。”他们是这样做的,读者是这么评价的,市场也是这么回报的。

说着说着,一位编辑拿来了一沓照片。原来是“八一”前,龙新民署长到金盾社考察的照片。张延扬认真选了其中精彩的几张。金盾社曾多次受到中央政治局领导、军委首长的表扬。虽然他没说,但我能够想象张延扬见过的场面一定不小。他一边选,一边跟我说,“服务‘三农’的工作我们做得比较成功。很多人都说为农民出书是赔钱买卖,需要补贴。可是金盾社为农民出书不但不要钱还能赚钱。这个经验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其实,我们的经验也不复杂,就是书的内容实用,价格实惠,营销发行渠道也做得扎实。”寥寥3个“实”字道出了金盾的出版理念。

来之前,是说聊张延扬自己的,可还是说到工作上去了,有点跑题,于是我问他:“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他笑着说:“以前在部队,我可是篮球队员,长跑也总拿名次,很多运动项目我都搞得不错。现在基本没什么闲暇时间了,业余爱好和工作爱好都统一了,就是爱好出版。”他告诉我,他现在还保持着走路的锻炼方式,每天1万步,完成不了就是绕路也得给走出来。

又是几个电话,快6点钟了,我们不觉已经聊了3个多小时,“看来今天是谈不完了,可还有很多话题没说啊,你看够写篇稿子吗?”我说,“我现在想够不够我写出一篇精彩的稿子。”他笑着说:“看你的时间,我们随时可以继续!”又是一次相约,下次,也许是在金盾的新大楼里采访他了。我想,只要我对他那迷恋文化,热爱出版,不甘平庸,实在做事的风格体会得更深,自己的稿子也应该能更精彩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