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冬妮娅“情结”

2006-08-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韩秋林 我有话说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十年“文革”的后期,加之地处僻乡,远离文化相对聚集的都市,堪称被“文化”遗忘的角落。因家有兄长爱读书,我这初识几箩大字的“小子”,借光看了一些“大书”,也曾尝过“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滋味。正当“最寒冷”的日子,读了几本外国书──几本仅能找到的外国小说。二十几年过去了,至今还

能非常清晰地记起它们的名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绞刑架下的报告》。

悠悠岁月,几经蹉跎,我已远离故园,身处异乡为异客了。童年的往事记忆无多,唯有那几本小说中的故事难以磨灭。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保尔和冬妮娅了,而铭刻在心灵深处的名字只有一个――冬妮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书”,也是我第一次读到涉及爱情的小说,更是我情感之琴的一根未曾拨动过的琴弦第一次有了颤动。虽被保尔的倔强、坚韧、无私无畏和立场鲜明所感动,可更为他能得到冬妮娅的爱恋而高兴,难于出口的是羡慕和几丝妒忌。在字里行间,常常活化出冬妮娅的形象,纯洁、正直、文雅、美丽。

初恋是纯真、幸福的。一个是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是林牧官的女儿;一个是穷小子,一个是娇小姐……在巨大的“阶级”差别下,他们仍因情而爱,因爱而苦。

故事情节的推进不可逆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道路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保尔和冬妮娅因阶级的对峙,导致立场的相左,最后不得不“革命”战胜“爱情”,分道扬镳。保尔有了革命伴侣,冬妮娅也有了“水牛似的丈夫”。我为保尔的“正确”抉择感到遗憾和惋惜,为冬妮娅的离去而惆怅。我不明白,冬妮娅为什么不背叛自己的家庭,投入保尔的怀抱,一同走上革命道路呢?如果那样,该是一个多么圆满、幸福的结局呀。当保尔和冬妮娅最后一次相遇又分手后,冬妮娅消失了,再也没有了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合上书,我仍在为她担忧,她以后怎么样了,她会幸福吗?二十几年如烟云过眼,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前不久,我对一位挚友谈起,我的初恋对象是冬妮娅。他知道故事的大概内容,并没有读过那本书。当时他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把书找来,读了一遍。然后再见到我时说,你当时的心理我能理解,那时候你还不懂爱情,头一次接触这一主题时,必然会感觉新鲜,并为之激动。可他说自己读完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他的话我也理解。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经历的感情波折已经太多太多,一个对爱情的各个层面都有了体会的人,还怎么能被少男少女的故事所感动呢?我所以被感动,也因为读这部小说时还青春年少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