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6年国际新书推荐――[政治•时事•传媒]

2006-08-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选书、简介:本报记者 康慨 我有话说

权力转换:中国与亚洲的新动力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主编加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书中集录了17位中国问题专家的论文,从历史、政策、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之发展对亚洲及世界的影响,并认为,亚洲的权力构图正在转变,中国或将回复它传统的亚洲中心角色,并将有利于本地区的稳定,“现在,中国是善意和耐用消费品,而非武器和革命的输出者。”

百分之一论:9・11以来的美国对敌内幕The One Percent Doctrine: Deep Inside America's Pursuit of Its Enemies Since9/11罗恩・萨斯金德(Ron Suskind)著西蒙和舒斯特,2006年6月

普利策奖得主萨斯金德对美国反恐战争的批判性调查,出自副总统切尼之口的“百分之一论”,有时在这场无形战争的实际过程中,成为默认的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人的战略原则。战争因此无需确实的证据,仅凭捕风捉影的怀疑便可发动。

人类议会:联合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The Parliament of Ma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a保罗・肯尼迪(Paul M. Kennedy)著兰登书屋,2006年6月

保罗・肯尼迪是《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他将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称为人类历史的空前进步,60年之后,联合国仍然在为自己当年设定的理想主义目标而奋斗,但困难和批评也始终伴随着它。联合国对世界秩序非常重要,但也需进行改革。联合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联合国是万万不能的。

转折关头的美国: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之遗产America at the Crossroads: Democracy, Power, and the Neoconservative Legacy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耶鲁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在此前整个学术生涯中,福山一直旗帜鲜明地秉持新保守主义的立场,然而,在这本新书中,他令人惊异地一反自己以往的政治观点,又进而对白宫的对外政策大加抨击。他说,这是基于他对新保守主义60余年发展历程的批判性回顾。当然,伊拉克战争是其观念转变的一大契机。

大败局: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冒险Fiasco: The American Military Adventure in Iraq托马斯・里克斯(Thomas E.Ricks)著企鹅,2006年7月

近期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最受关注之作,亦为全国畅销书榜的冠军。作者是《华盛顿邮报》驻五角大楼首席记者,两次普利策奖得主,他“空前坦率”地详细回顾了美国走向战争的经过,以及美军整体战略的盲目性。对五角大楼的揭秘式报道以及强烈的批评态度,显然是此书畅销的重要原因。

美国谜局:追随托克维尔游美国American Vertigo: Traveling America in the Footsteps of Tocqueville贝尔纳-亨利・莱维(Bernard- HenriLevy)著,兰登书屋,2006年1月

法国当红哲学家莱维受邀用一年时间,沿着同胞托克维尔当年的足迹,巡游美国,记录沿途点滴见闻及所思所感,重点亦在托克维尔的主题:美国民主。他还与诺曼・梅勒、希拉里・克林顿、莎伦・斯通等一众名流对谈。但美国评论界对此书意见很大,多以为无法与前辈同胞的巨著相提并论。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错觉Identity and Violence: The Illusion of Destiny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著W.W.Norton,2006年7月

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文集。他说,对同一族群(身份)不切实际的幻想,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暴力。文化还原论者天真地认为,将全世界的人们依其所属文化分类,分别装入不同的“小盒子”,便可天下太平。森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解决之道在于文化融合而非分离主义。

富足的挑战:1950年以来美英两国的自控与福利The Challenge of Affluence: Self-Control and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since 1950艾夫纳・奥佛(Avner Offer)著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2006年4月

随着战后美英两国物质生活的繁荣,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而至:家庭瓦解,毒品,精神危机,犯罪,肥胖,贫富分化,缺乏经济安全感,以及诚信的缺失。奥佛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同步有关。

全球化及其敌人Globalization and Its Enemies丹尼尔・科恩(Daniel Cohen)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在全球化的敌人眼中,它是富国剥削穷国并强行传播西方价值观的体系,但科恩认为,全球化古已有之,先有西班牙殖民者,再有英帝国,如今已是第三波了。但前两次掠夺式的“全球化”只导致了贫富的两极分化,第三次却可能最终促成人类的共同富裕,它尚未实现自己的繁荣承诺,因为全球化的敌人无处不在。

小东西政治学:黑暗时代弱势者的力量The Politics of Small Things: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in Dark Times杰弗里・戈德法伯(Jeffrey C.Goldfarb)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政治变革之始,往往并非惊天动地,而是轻言细语。现当代史上,细微之处引发滔天巨变者,不在少数,此乃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交感作用所致。如9・11事件,小小恐怖分子搅翻世界。又如2004年美国大选,网络上的草根民意作用巨大。全球化时代,小东西更具颠覆之力。

运作姚明:中国体育帝国,美国的大生意,以及一位NBA巨星的诞生Operation Yao Ming: The Chinese Sports Empire, American Big Business, and the Making of an NBA Superstar布鲁克・拉默(Brook Larmer)著Gotham,2005年11月

从出生到踏进NBA,围绕着姚明的每一件事背后,都不脱政府的计划和商业利益的安排,正是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才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篮球超级巨星。本书还通过对姚明和王治郅成长道路的回顾,介绍了中国特殊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CEO:20位世界商界领袖的自白China CEO: Voices of Experience from 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aders胡安・安东尼奥・弗尔南德兹(Juan Antonio Fernandez),劳利・安德伍德(Laurie Underwood)著,约翰・威利,2006年4月

本书是对20位跨国企业高级经理人和金融顾问的访谈,涉及可口可乐、英国石油、通用电气、通用汽车、飞利浦、微软、索尼、西门子和麦肯锡等知名公司,以谈话形式纵论自身经历,以及亲身所感的中国经济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独特之处。

图说“9・11报告”The 9/11 Report: A Graphic Adaptation西德・雅各布森(Sid Jacobson),厄尼・科伦(Ernie Colon)编绘Hilland Wang,2006年8月

官方《9・11报告》的漫画简写本。目的是在“9・11事件”五周年之际,以简明和直观的方式,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清晰的解读,以此吸引那些无暇阅读大部头官方报告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以图不忘本土遭受史上最大恐怖袭击的惨痛历史。两位画家均曾效力于老牌连环漫画出版公司Marvel。

文化与新帝国主义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理查德・塞内特(Richard Sennett)主编耶鲁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社会学家塞内特比较了早期工业资本主义和当前更具全球化色彩、更多变的资本主义的区别,并指出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以及他所称的“无用的幽灵”如何同样萦绕在专业人员和体力工人的心头。新的经济造成了新的社会和感情创伤,而新资本主义的文化所需要的,是那种能在短期内抛弃过去经验的新人。

公共编辑第一人:纽约时报首位新闻公评人专栏集Public Edit or Number One: The Collected Columns of the First Ombudsman of The New York Times丹尼尔・奥克伦特(Daniel Okrent)著Public Affairs,2006年5月

2003年,《纽约时报》经历150余年报史上最严重的新闻造假丑闻之后,请来了奥克伦特担任专行监督,只对读者负责的“公共编辑”,审读报纸,撰文批评,指出积弊,抨击失实,亦涉及对新闻业本质和现实问题的诸多思考。

边缘来信:关于战争、灾难和幸存者的回忆Dispatches from the Edge: A Memoir of War, Disasters, and Survival安德森・库珀(Anderson Cooper)著哈泼柯林斯,2006年5月

库珀是CNN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主播,“21世纪新闻人的典型……他富于创造力的报道,改变了我们看新闻的方式。”本书是他对自己不断面对战乱、天灾和死亡的15年新闻生涯的总结和分析,如波黑、伊拉克、阿富汗、索马里,以及卡特里娜飓风和印度洋大海啸之后的斯里兰卡。

美国新闻业的决定之年The Year That Defined American Journalism约瑟夫・坎贝尔(W. Joseph Campbell)著Routledge,2006年5月

赫斯特的“黄色新闻主义”与《纽约时报》一连串意义重大的冲突,使1897年成了美国新闻史上的关键之年。同年还诞生了白宫记者团,半色调网点照片制版术投入报纸印刷,《纽约太阳报》刊出了日后被称作美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社论的《真有圣诞老人吗?》,报业史上最长寿的连环漫画《顽童班》(Katzenjammer Kids)首次刊出……美国新闻业从此走向了现代化。

破门而入:网民、草根和人民政治的兴起Crashing the Gate: Netroots, Grassroots, and the Rise of People-Powered Politics杰罗姆・阿姆斯特朗(Jerome Armstrong),马科斯・祖尼加(Markos Moulitsas Zuniga)著,Chelsea Green,2005年3月

两位作者位列美国目前最有名的政治blogger之列,书为盛赞互联网和blog文化所催生的新的平民表达意见的方式,并结合实例―――特别是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指出草根阶层通过网络所获得的力量,正在改变着美国民主传统的表达、交流和民意汇聚的方式。

名望经济:颁奖与文化价值的传播The Econom of Prestige: Prizes, Award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Value詹姆斯・英格利什(James F.English)著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作者通过对各类电影奖和文学奖的起源、历史及其大肆宣传的分析,认为,奖项和颁奖典礼已经成了一种制度化的“游戏”。每年有4500部长片竞争9000项电影奖,二战以后文学奖的数目更呈爆炸性的增长,有趣的是,批评家的攻击和同类奖项的竞争,都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非天使:小说与电影中的金发女郎I'm No Angel: The Blonde in Fiction And Film埃琳・特雷波(Ellen Tremper)著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过去两百年间,金发女郎在西方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改变巨大,由天使般的,等待王子救助的“莴苣姑娘”,变身为珍・哈洛、玛琳・迪特里希和梦露那样有犯罪倾向的,多少带点儿神秘感的性感尤物。金发女郎在文艺作品中的统治地位,最终促进了世俗道德的演化,甚至加剧了文化上的叛逆精神。

银幕上的中国:电影与民族Chinaon Screen: Cinema and Nation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J. Berry),玛丽・法夸尔(Mary Ann Farquhar)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本书系对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历次重要运动、思想和关键人物的考察,兼顾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电影,对陈凯歌、张艺谋、侯孝贤、李小龙、成龙、张曼玉、巩俐、王家卫和李安等人的作品,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性别、阶级、风格和观念的不同亦有详细分析。

奥逊・威尔斯:你好美国人Orson Welles: Hello Americans西蒙・卡罗(Simon Callow)著Jonathan Cape,2006年5月

关于奥逊・威尔斯电影生涯后期大滑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卡罗认为,在1941年的《公民凯恩》受到举世膜拜之后,威尔斯日益感到无法与好莱坞的制片体制相容,他雄心勃勃的新片计划无不半途而废,终于在1947年远赴欧洲,在自我流放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20年。此乃卡罗所著威尔斯宏篇大传的第二部。

以父亲、女儿和圣灵的名义:纪念罗贝托・罗塞里尼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he Daughter, And The Hol Sprirts:Remembering Rober to Rossellini伊莎贝拉・罗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著Schirmer` Mosel,2006年6月

罗塞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旗手,今年是其诞辰百年。他与英格丽・褒曼的女儿伊莎贝拉出版此书,集录有罗塞里尼本人、褒曼、弗里尼、特吕弗、侯麦等人的纪念文字,以及多位著名摄影家当年为他拍摄的照片。

伊利亚・卡赞传Elia Kazan: A Biography查德・施克尔(Richard Schickel)著哈泼柯林斯,2005年11月

2003年在以94岁去世的卡赞,是百老汇和好莱坞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其作品包括《推销员之死》、《欲望号街车》和《码头风云》。但在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卡赞揭发同事之举,成为他一生的人格污点,施克尔也在书中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尽管本书的中心,仍然聚焦于卡赞非凡的电影成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