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品味运河千年历史的文化盛宴

2006-08-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崔利静 我有话说

每个城市的发展几乎都起源于河流,巴黎有塞纳河,杭州有京杭大运河。

海明威说,如果你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待过巴黎,那么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筵席。

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

席流动的筵席,更多的时候,它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历经历史的风雨沧桑后,仍以慈爱的目光,粗糙的双手,庇护着她的后代们……

杭州的历史,是一部因西湖而成名的历史,也是一部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的历史。

21世纪,正当运河哺育的子民将关怀回报给这条母亲河,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研究会开幕的前夕、杭州市运河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之际,一套由杭州市政协和杭州运河集团组织编写的,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杭州运河丛书》编撰完成,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千里运河杭州止

当我们回顾杭州历史的时候,必然会提及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兴起、发展和繁荣中所具有的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在活着的流淌着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它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是杭州一个响亮的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更是一条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市命脉”。

从隋凿大运河起,杭州之名由河而生,杭州城池依河而建,江南名郡借河扬名,两朝都城因河而定,大运河可谓是杭州的生成之河,兴盛之河。其开凿流通实现了杭州与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乃至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架起了江海黄金大通道,使杭州成为江南水运的枢纽城市、南北交流的开放城市以及中外交流的国际城市。

京杭大运河滋润着杭州,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兴盛景象。步入21世纪的运河,其交通功能已被淡化,昔日运河两岸的商贸繁华景象日益萧条,众多历史人文景观逐渐被淹没。而现代化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急增,使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纷纷排入大运河,沉默的运河悄然承载着这一切,变得日益憔悴肮脏。运河无声呜咽着。

由她哺育的子女很快意识到这个错误。综合治理,保护开发大运河的工程开始了。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多次组织全国性大规模治理运河同时,被运河哺育的杭州人民,杭州市政府亦付出了艰辛治理运河的行动。先后多次对运河(杭州段)进行了整治。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将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列入了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

更惊喜的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几年下来,人们惊喜地发现,河水又干净了,两岸也整洁绿化了,大运河又露出了笑脸,欢快地承载舟舸来往,拍打着浪花。

正当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研究会开幕的前夕、杭州市运河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之际,一套珍贵的丛书――《杭州运河丛书》和人们见面了。

《杭州运河丛书》

《杭州运河丛书》展现了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全书包括:《杭州运河历史研究》、《杭州运河文献》(上下册)、《杭州运河风俗》、《京杭大运河图说》、《杭州运河古诗词选评》、《杭州运河桥船码头》、《杭州运河遗韵》共八本。融合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文献、外文翻译资料、民俗传统等于一体,多方面揭示了运河对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意义,为研究、保护、治理、开发运河(杭州段)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让我们来看一下丛书的具体内容:

1、《杭州运河古诗词选评》

从上千首诗中筛选出300首诗词,地及杭州运河干流、支流沿线,时跨千年,涉及古今作者100多位,著作百余部,迄今为止未有相同主题的选本出现。其中,大部分篇目是初次集中同读者见面。在编选体例上,分成“作品”、“作者简介”、“注释”、“点评”四部分,其中作者简介除介绍诗人生平外,还兼及其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此外,插图在视觉上试图勾连诗词意境,以触发读者的审美通感。

2、《杭州运河遗韵》本书是在2005年对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调查形成实录基础上而成的。据了解,迄今为止,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遗存没有这样集中记载与撰写过,该书是覆盖区域最广、记载数量最多的著作。全书将目前运河主河沿线的主要历史文化遗存,按运河流向,从南到北依次编写而成。尤其是记载了20世纪80年代新开通的江河道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显得更为全面。

3、《杭州运河风俗》

该书涉及京杭运河杭州段流域内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大凡民俗、礼仪、节庆、传统生产技能、传统表演艺术、口头文学、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都有大致详尽的记述和生动活泼的介绍,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无疑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4、《杭州运河桥船码头》

如果说运河是一本大书的话,那么运河上的桥、船、码头就是运河的注脚。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注释只是或远或近的存在的片断,所以运河的解读需要一种沟通的语言,需要一个解说的文本。

而这本书就是制作了这样一个文本。即通过罗列说明运河杭州段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桥、码头,和行驶的船为运河作一个生动的注释。

大俗大雅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为增加可读性还采用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除了作者实地拍摄之外,还有很多珍贵的资料照片。

5、《京杭大运河图说》“运河申遗历史依据,千年运河鲜活再现”,《京杭大运河图说》以其翔实的文字考证和丰富鲜活的图片向读者形象地诠释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悠悠古运河,以近240幅图片和文字叙述了从先秦和秦汉运河,隋唐运河,元明清直至民国运河、江南江北运河、中运河,鲁运河,南北运河、通惠河,运河与黄河,及运河沿途名城等。

第二部分杭州运河,以177幅图片和文字描绘了古杭州运河,杭州城内市河,浣纱河、中河、东河;城外龙山河及其他运河;钱塘江与运河,西湖与运河,西溪与运河,苕溪与运河等。包括杭州运河名镇湖墅、拱宸桥、余杭镇、三墩、瓶窑、塘栖。首次面世的清代光绪年间《杭属苕溪险塘图说》及《浙西水利备考》等古地图以及杭州运河的许多老照片,将杭州运河,及杭州运河与其他水系的脉理表述得清晰真实。而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的许多发票、清单、证章、纸币,晚清《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的古画生动地展示了杭州运河名镇的历史风貌。

第三部分杭州运河经济是本书之重头戏,有图片466幅。以大量老照片,晚清火花、广告、实物展示的杭州百年老厂杭一棉、光华火柴厂又让人耳目一新。稻作图、种棉花、种麦、鸬鹚捕鱼、运河集市、集镇摊贩、苦力们、运河船夫、运河纤夫、过坝图……昨日运河似乎就在眼前。

第四部分杭州运河文化,以运河建筑,教育一瞥,民俗风情,寺观宗教,文化交流让您领略到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风情。附录运河灾异图,真实地再现了千里运河的水灾、旱灾、赈灾、逃荒等旧社会惨不忍睹的一幕幕。

6、《杭州运河历史研究》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论著部分,共设五章,其中第一章叙述了大运河形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第二章分析了大运河的功能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三章论述了运河与杭州城市的发展过程,第四章系统研究了杭州运河的整治历史与管理制度,第五章分别从风俗民情、口头文学、文化娱乐三个方面对杭州运河的文化风貌作了全面的研究。

综观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作者阵容强。二、论述全面系统。三、史料翔实可靠。四、立论新颖。

7、《杭州运河文献》(上下册)

本书共收有与杭州运河有关的15种文献。分上下两册。其特点在于:一、史料珍贵,大多文献均是建国后首次出版,在过去它们大多深藏于海内外的图书馆,读者难得见上一面。因此,这些文献的公开出版,将大大推进海内外学者对杭州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当前的杭州运河的保护与建设服务。二、学术价值高。这些文献大多出自著名学者之手,如《东城杂记》的作者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厉鹗,以博学著称,一生著述颇富,除本书外,尚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湖船录》、《辽史拾遗》等名著传世。三、标点整理水平较高。参与本书标点整理工作的王其煌、顾志兴和徐吉军等先生,数十年从事杭州或浙江地方文史的研究与整理工作,学术功底深厚,深得人们的赞赏。他们对本书的标点整理,借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东城杂记》一书的评述,“其用力亦可谓勤矣”!

此外,清代初年石塔建筑的代表作品香积寺石塔;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古老拱宸桥;正准备进行恢复性修缮的“天下粮仓”富义仓;晚清大臣李鸿章远亲、通益公纱厂老板高懿丞所建的高家花园;甲午战争后日本在拱宸桥附近运河边所设立的商检码头洋关;建筑立面可以上溯到明代以前的拱宸桥西直街等等,都是运河活的历史。这些历史遗存的珍贵史料,都已完整载入《杭州运河丛书》。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先生,为该丛书作序,并在丛书首发仪式上说:“运河就像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对运河的研究,就是对运河遗传基因的研究,要破译出运河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杭州运河丛书》的出版无疑为研究运河开创了新的局面。”他强调,《杭州运河丛书》的出版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总结在研究运河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唤起民众的良知和保护运河的意识;通过对运河历史变迁的梳理,使文化得以传承;提炼出治理运河的科学理念,以正确的思路指导工作。并指出,研究运河才是此次申遗的目的。对运河的研究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把大运河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集中呈现给大家,杭州出版社功不可没。纵观出版社这几年出版的书籍,从《西湖文化博览丛书》、《万松书院》、《钱塘里巷风情》到“西湖丛书”,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影印再版,再到今天的《杭州运河丛书》,我们不难发现杭州出版社一直坚持着以挖掘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出版特色,打赢了杭州品牌。为世人对西湖,对大运河,对杭州的进一步了解做着意义深刻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