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左边,几乎不见老外

2006-09-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

一个中年男子坐在花团锦簇的主席台中央,主持人介绍,这是新闻出版总署的柳署长。台下坐着的金发美女是意大利一家出版社的董事长。100米开外,皇家饭店外面的马路边,另一个中年男人在倒卖门票,他旁边收废品的妇女在整理麻布口袋,里面装满了从展会上偷运出来的各种宣传册子。再远处,展馆大门口一个趁乱行窃的小

伙子被当场拿获。

不同的人就这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写书的人、编辑的人、卖书的人、买书的人、看书的人、运书的人、官方的、民营的、中国的、外国的、高端的、底层的……

围绕着书,到底有多少人在奔波,又有多少故事发生?

印象最深的,是俄罗斯微型书的展览。在放大镜下看契诃夫的《变色龙》是新奇的体验。介绍上说,1平方厘米以下的书称为微型书。比普通课桌还小的展柜里,陈列了20多种书,最小的只有0.9×0.9mm2。可惜中国没有微型书,否则小女子当年结婚时,一定买一本作戒面,带着书戒指到涵芬楼去拍婚纱照,岂不比钻戒在王府井酒店里闪耀更合我意?上下班在地铁里,眼镜上挂片放大镜就可以读戒指了。爽!

展厅布局是上下三层,左边的都是中国区,右边是对应的外国区。在右边,能看到一些中国人(虽然相对左边来说不多,而且一天比一天少),但在左边,几乎碰不到老外。更有甚者,有出版社工作人员坦言,整个展会期间,就没跟老外打过交道,个别出版社更是把国际图书博览会当作另一个新书展示会、形象推广会――却只对国内供应商和媒体展示。

随意询问下,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表示对彼此感兴趣,但有的限于语言障碍,只能空等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相比之下,很多中国人都能说几句英语,而能说汉语的老外总体还是稀罕的。作中外版权代理的,也多是出国转内销的“返销中国人”。可见国人对于外界的开放愿望可能还是大于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兴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