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艺术美学一个准确定位

2006-09-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亮 我有话说

凡是有过教材编写经历的人都知道,写教材要比写专著难。教材难写,难就难在它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要求高屋建瓴,但在表述上却要求深入浅出。因此,非本研究领域的专家是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材的。而在当

代中国,写一本既能得到同行赞许又能得到学生喝彩的艺术美学教材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

第一,艺术美学的学科定位很难把握,稍有偏移即容易迷失自我。如果从198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艺术美学文摘》第一辑算起,艺术美学这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虽然没有人质疑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但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的学科定位。人们都觉得它应当就在美学和艺术之间的某一点上。可它究竟在哪里呢?这些年来,人们始终在探索。

第二,艺术美学离不开艺术的哺育,但也缺不了哲学的引领。艺术美学无疑是艺术学学科群皇冠上的明珠。这就意味着它只有充分汲取各门艺术的精华、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其大者”,进而赢得其他艺术学科的由衷臣服,确立自己的王者地位。如果它疏离了与各门具体艺术的血脉联系,就会在空洞化中走向死亡。另一方面,艺术美学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艺术学科(尤其是艺术学和艺术理论),就在于它是一门源于哲学的理论学科,如果它放弃了自己的哲学追求,就会在琐碎中走向沉沦。可就像阿多诺所叹息的那样,当今的艺术美学不是缺乏艺术,就是缺乏哲学,抑或两者都缺乏。

第三,任何成功的教材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应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这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理论偏好等教育学特征之后才有可能做到。

正所谓水滴石穿。我觉得,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我国的艺术美学学科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收获的季节了。但我们还在等待,等待那黎明时分的第一缕阳光。现在,这第一缕阳光终于出现了。我认为它就是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万书元教授的新著《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万书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青年艺术美学家。他早年从事美学研究,对幽默和讽刺这两个审美形态有着极其精深的研究。后由于学科建设需要,他转向艺术美学的教学和研究。《艺术美学》一书就是万书元教授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该书在国内学界首次厘定了艺术美学的学科定位。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实证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美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扩张,传统美学走到了尽头,在它的废墟上,各种现代美学思潮群雄竞起、互争短长。不过,它们也表现出了若干共同的趋向,其中之一就是从对美的追问转向对艺术的追问。正是在这个背景上,艺术美学和艺术学学科一起应运而生,而关于前者的学科定位的争论也由此发端。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历史形成的问题自当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该书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对美学史和艺术学史进行了重新审理,首先梳理了美学和艺术学的区别,明确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部门;其次分析了艺术美学之不同于一般美学的特征,明确艺术美学是一般美学原理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辨析了艺术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异同,明确艺术美学虽然与艺术理论具有相同的对象和范围,但它是从审美这个哲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这种层层逼近,该书最终精确厘定了艺术美学的学科定位,为本学科今后的良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该书对艺术美学的本真理论体系进行了严密的再建构和系统的阐述。艺术美学究竟应当说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教材表现出了相当大的随意性,以现在的标准看,经常将大量属于艺术理论、甚至是艺术学的内容塞了进来。根据作者的自述,我们知道,该书的底稿原有十二章,之所以有四章被删除了,就是因为在完成了对艺术美学学科的准确定位之后,作者对本学科的本真理论体系获得了全新的认识,从而在再建构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的删节。总的看来,该书的体系建构非常严密,它以实践美学的基本立场分别建构出了艺术本体论、艺术审美形态论、艺术审美主体论三大结构,进而分八章,对艺术美学的基本属性、艺术的基本结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艺术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艺术审美体验、艺术的价值结构进行了全面阐述。在我看来,这个体系在充分吸收国际学界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准确地揭示出了艺术美学本真理论形态。

作为长期从事艺术美学教学的教师,该书作者十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而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做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关注当代艺术动态,增加了新媒体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加重了中国本土艺术方面的内容,将书法、戏曲、杂艺等也囊括其中;二是在艺术的风格与形态中,将素朴与感伤、幽默与讽刺、隐喻与象征等范畴纳入其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理论需要,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