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

2006-09-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求然 我有话说

华夏版好书一览

在紧邻北京北二环的东直门外香河园,一栋四层小楼闹中取静,平实质朴的风格一如楼中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训的华夏出版社。从1

986年9月17日建社至今,20年光阴辗转,隶属于中国最大NGO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华夏出版社秉承“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的办社宗旨,出版了大量服务残疾人事业的好书,多次为残疾人事业捐书捐款。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坚守着“人道、廉洁、奉献”的行为准则,用一本本精心策划、品质优异的好书默默倡导一种“有用、有根、有情、有趣”的阅读生活。

建社缘于传播人道主义

谈到华夏出版社的成立缘起,就不能不提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时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下称基金会)理事长的邓朴方。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开拓者,他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看得较为深远,认为在中国开展残疾人事业,实践上的措施固然很重要,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传播和普及人道主义思想,使广大公民能够自觉地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同时提高残疾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果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树立起人道主义思想,那么残疾人事业的开展就会水到渠成,顺利得多。

1985年5月,邓朴方主持召开了基金会第32次理事长办公会议,拟成立出版社。由于基金会属民政部代管,6月18日,基金会向民政部提出了拟成立出版社的报告。中宣部收到文化部、民政部和基金会的成立出版社申请后,于1985年8月1日批复同意成立华夏出版社,同时组织决定由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兼任华夏出版社社长。1986年9月17日,华夏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

在建社之初,邓朴方就明确提出,出版社要坚持“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的办社宗旨。当时在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讨有不同的声音。邓朴方通过考察西方的残疾人福利事业,结合我国的国情,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虽然有区别,但更多的是共同点,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有历史的延续性,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很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既深且广,加上长期以来“左”的思想作祟,人道主义在我国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理应多吸收西方人道主义中积极进步的东西。人道主义应该成为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应该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旗帜。所以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刚刚起步之际,邓朴方就把成立华夏出版社作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地来布局,要求该社要大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提供理论保障,提供智力支持。

华夏出版社的社名是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取的,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为华夏出版社题写了社名。“华夏”,这是个得天独厚的品牌,而“弘扬华夏文化”与“传播人道主义”同样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发展残疾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就是“仁爱”,仁爱和人道主义是相通的,表达的思想都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热爱人、帮助人,所以“弘扬华夏文化”与“传播人道主义”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为残疾人出书助残疾人写书

围绕上述办社宗旨,华夏出版社成立20年来的图书出版工作紧扣为残疾人事业服务这一重心,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为不同人群策划推出了众多选题独到、编校质量上乘的出版物。这些图书问世后,不仅被广大残疾人读者及残疾人工作者认可,也在普通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反响。

这些图书中,首推一系列传播、弘扬、升华人道主义思想的图书。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华夏社策划编选了一部《人道主义思想文库》,把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论述进行整合、摘编,总篇幅达300多万字,这部书在当时国内出版的人道主义思想图书中,内容是最全面的。近两年,华夏社又组织我国学界研究人道主义思想的专家编写了六卷本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这是中国学者对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加以融会贯通,并按照中国的理解及回答一些争论而完成的。这套丛书到今年年底将出到四本,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西方人道主义最新、最前沿、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日前,华夏社又把邓朴方的有关言论编辑出版了三卷本的《人道主义的呼唤》,密切结合我国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实践,生动具体地阐述和宣传了人道主义思想。

其次就是直接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图书。据不完全统计,这类图书从华夏社成立到现在已经出版超过千种。包括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劳动就业、聋儿语训、智障儿家庭教育、体育锻炼等等,几乎涵盖了残疾人事业的方方面面。如特殊教育方面的《中国手语》、《中国盲文》、“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教材”等;直接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康复指导丛书”“残疾儿童康复系列”等;关于残疾预防的《残疾预防丛书》、《中国残疾预防医学》等;以及《特殊教育辞典》和一些特殊教育理论方面的图书;同时还出版了一批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残疾人保障法挂图》、《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等有关政策法规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方面的图书。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残疾人读物的出版领域,华夏出版社的出版规模和质量都是国内领先的、影响最大的。

根据中国残联的要求,华夏出版社为提高残疾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策划推出了若干图书。华夏社重点策划推出的针对残疾人读者的“自强文库”,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出版时间已经延续了十几年,其中部分残疾人作者参与创作的描写残疾人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集《自强之歌》(三本),获得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和中国残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1998年)“奋发文明进步奖”,荣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在充分了解到残疾人的文化素质与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华夏社编选了共100种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丛书,为了照顾残疾人的实际阅读情况,出版社在书中加了很多浅显易懂的注释,增加了插图,考虑到残疾人读者的平均经济能力较低,这套丛书的定价也要比图书市场上的同类出版物低。《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是华夏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合作策划出版的,这套丛书精选了从“五四”运动到解放前夕的中国现代100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虽然这套丛书的出发点也是为提高残疾人的阅读水平而推出的,但丛书出版后,不仅受到残疾人读者的欢迎,广大普通读者也很欢迎。后来,华夏社还推出了《中国当代作家文库》丛书,收入了路遥、陈忠实等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为广大残疾人提供精品图书。

值得一提的还有华夏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一大批残疾人作家、学者的作品。发掘、扶持残疾人作家、学者的创作,也是华夏社责无旁贷的。史铁生、叶廷芳、王占君等多位具有极高创作水准和知名度的残疾人作家学者在华夏社出版了他们的作品。不可否认,有些残疾人作者的创作水平起点不高,但是华夏社本着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精神,曾指派资深编辑,具体联系和指导他们,花大力气扶持、鼓励他们的创作,让他们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华夏社曾经组织过多次全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由出版社出资把全国各地的一些残疾人作家请来,举办笔会,让这些作者走出书斋,广交朋友,沟通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创作体会。华夏社还邀请当代著名作家给这些参加联谊会的作者讲课,借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的写作者因为华夏社为其出书并给予多方面的创作扶持而最终成为知名的残疾人作家。残联领导在建社初期就要求把华夏社发展成“全国残疾人文化中心”和“残疾人作家之家”。这些年来,经过几代华夏社出版人的努力,应该说实现了这个愿望。

此外,华夏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帮助健全人正面看待残疾人,树立人道主义思想的图书,如《中外残疾人传略》、《上帝在哪里》、《无声世界的骄傲》等,其中引进版西方优秀残疾人传记丛书――“美利坚残疾英雄系列”,主要叙述多位身残志坚的美国残疾英雄的人生经历,文字生动、思想深刻。这些书雅俗共赏,无论残疾人读者还是普通读者看完之后都会为之动容,会更加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图书依然是接下来华夏出版社要重点开发的选题领域。

以书养书出版更多精品

建社20年来,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众多服务残疾人事业的图书,应该说为残疾人事业贡献颇多。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图书大多定价较低印量较少,常常是几千册的印数,这样的印数很难谈得上盈利。为了保持出版社的正常生存,也为了确保残疾人事业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得以不断地进行下去,华夏社很早就开始策划出版针对普通读者的,叫好又叫座的一般图书,所谓“以书养书”,这些图书从种类到发行量都很可观。由于华夏社的定位是综合性出版社,使得该社的出版范畴相当广泛,社科、文艺、历史、教育、医学、传统文化等都有涉猎。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华夏社建社之初,曾策划出版了两部影响深远的图书。一套图书是《历史在这里沉思》,该书由当时作家协会周明参与策划,将“文革”结束后那些亲历者反思“文革”的文章汇在一起,皇皇三大本,这也是华夏社建社之后出版的第一套书。这套书在当年的文化界、读者中反响甚大,发行量达到几万套。另一套是邓朴方亲自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库》,上个世纪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西方的思潮涌进来,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地对此进行取舍。邓朴方组织一大批优秀学者选编了西方当代最优秀的学术著作――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学等等,一共100部。这套丛书在当时的中国学界影响相当大,今天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很多学者当年都曾是这套书的读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夏社开始大规模引进海外作品。当时该社意识到要进一步发展出版社,仅靠国内的出版资源是有限的。于是就邀请了国内一些知名学者来给出版社出谋划策。北大一位学者曾说,他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看到学校图书馆里有一大批美国的教材,所有人文社科领域的教材都有,观点新,资料新,结构新,令他感慨颇多。于是华夏社听取这些学者的建议,开始有计划、有选择、成规模地引进西方的一些优秀的图书,例如经济、管理大师萨缪尔森、迈克尔・波特、菲利普・科特勒等大师的核心著作《经济学》、《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市场营销导论》等,名家名著系列“哈佛商学经典”丛书、“IBM系列教材”、“中欧-华夏经理人书架系列”、“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丛书”等,以及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经典译丛等。2005年推出的世界三大品牌辞书之一的《拉鲁斯百科全书》得到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高度评价。

在引进海外优秀图书的同时,华夏出版社还着力发掘整理出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支柱,即儒、释、道,华夏社在这三大领域的出版都形成了规模和影响。如与中国道教协会合作整理出版了《中华道藏》,与中国佛教协会合作整理出版了《房山石经》,目前正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整理《国际儒典》,明年即将陆续出版。传统文化除儒、释、道外,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就是传统医药文化。华夏社在近几年中整理出版了大量传统医药图书,这其中最具规模的就是与中国文化书院合作的《中国本草全书》,共计四百多卷,被书业界誉为“解放后内地的第一项大规模出版文化工程”,该全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奖。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合作整理出版的《历代中医名著文库》,收书200余种,分集成本和单行本两大系列,分别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二、三等奖,国家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与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传统文学艺术方面,华夏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百部》是对历代传统小说的一次历史性总结,“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等的出版也颇具规模和影响。同时,华夏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克服困难将办社宗旨进行到底

20年来华夏出版社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事业服务,践行“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的办社宗旨,在图书出版工作之外,还曾经多次捐书捐款给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残疾人图书馆,使得这些图书能最大程度地到达残疾人读者手中。该社曾多次出资赞助部分残疾人子女得以顺利求学,也曾抽调干部下基层帮助搞好残疾人工作。

跟国内的很多出版社相比,华夏出版社面临着无行业支持、无地方保护、无长线产品的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夏社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缘于该社的图书品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已逐渐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品牌出版社,此外,以书养书的思路也是为残疾人事业和人道主义宣传服务。

当前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已很难寻求新的空白点,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同很多兄弟出版社相似,华夏社原有的综合性优势、人才优势也在弱化。因此华夏社在发展方向上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做总体思路上的调整,使出版社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

在建社20年之际,华夏出版社正在紧锣密鼓地做两件事。一件是建立“中国残疾人读物出版基金”,这是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基金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华夏社拿出一部分。基金设立后将直接为残疾人服务。第二件事是华夏社准备拿出500万码洋的图书回报社会,捐赠给贫困地区的残疾人读者,建图书室,或捐赠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借以加大人道主义的宣传力度,加大为残疾人服务力度。接下来,华夏出版社还准备出版“人道主义在行动”、“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等宣传人道主义的图书。此外,他们正在组织编写《人道主义教育读本》,力争早日使人道主义教育走入课堂。

今年正逢“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将在出版业内全面推开,这使得华夏出版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这一大趋势下,华夏社着重抓住加快发展、做强优势产业、领导团队建设、依靠群众这几个关键;找准市场定位,稳步推进改革。

他们正在满怀信心地规划未来、走向未来。  (本文标题华夏出版社办社宗旨)

皇皇49卷的《中华道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