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健康那件事

2006-10-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孙小宁(《北京晚报》书香周刊记者) 我有话说

我不大看保健类的书,尤其是健康快车那样卖得很火的书。据说这类书都简单实用,操作性强,一天喝几杯牛奶走几步路都清楚明白,照做就是。但我自知惰性十足,看了也无法身体力行,所以也就不去翻读。但也并非

没有和健康沾边的书触不到我的神经,讴歌今年推出的《医事》就格外令我喜欢。

一个毕业于协和却没有从医的人,现在看来未必是种遗憾,因为她的视角可以兼顾到医疗体制之外社会心理的多层角度。任何有过到医院诊疗经验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医学世界的思维盲点。所以当这本书把副题命名为“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时,我格外欣赏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智慧”。如我之辈进医院满怀希望出医院则如闺中怨妇的人,大抵是欠缺这部分生命智慧的,这智慧包括:如何与医生相处沟通,如何看待生病这件事,如何在进医院之前就善待自己的身体,如何在资讯社会不会被各类健康信息误导。

在喜欢实用信息的读者来看,这本书顶多起到思想体操的功用,但我以为,先把生命整体是怎么回事想一想,再去读健康快车之类的书,顺序才算恰当,否则大概就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这本书的过瘾还在于,它丰厚的信息量已经构成另一种意义的医学史,它使我们在看待多少有些神秘而冰冷的医学世界时,多了一丝和缓与客观态度。它同时也是书中书,经常会提到国外一些与疾病有关的畅销书。比如《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个先是医生后为病人的男人讲述自己“站在病床边”与“躺在病床上”的不同经历。《当我活着并呼吸时:一个病人-医生的札记》,讲述一个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女医生,在医生与病人的墙两边不时转换角色的真实体验。我很奇怪敏感的出版界为什么没有动意引进这几本书,在我看来,它们每一本都应该有《相约星期二》的反响。

一边说不喜欢操作性强的健康书,同时又写下《YOU:身体使用手册》,好像有点自打嘴巴,但是容我举出书中的例子:“睡眠就像性爱,你确实很期盼得到,完了后自我感觉良好;然而睡眠更像你的老板,在没受到干扰时,它的脾气就好得多。”我就是在看到这些比喻时笑了几下,决定将它归到我的必读书之列。讴歌在《医事》里提醒患者,要分清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她的暗含之意其实是:好医生未必好脾气好性情。但是回到阅读这件事上,我们却不免会生奢求,希望以医生之笔讲述人类身体之疾时,既不那么刻板做高深状、也不那么危言耸听做忧患状,而是处处透着幽默、通透、智慧、举重若轻的善解人意,即使偶尔拿我们的身体开开玩笑也无妨。撰写《YOU:身体使用手册》的两位西方医生就是这样做的,那些身体内部的原理,他就是用这样哥们儿似的比喻联想讲出来的,这样的人同时在给一些关于健康的建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心悦诚服地笑纳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