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全画卷

2006-10-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道力 刘登锐 陈庄 我有话说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由此拉开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帷幕。5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回

顾历史,我们感奋;回顾历史,我们自豪;回顾历史,我们发愤励志。诚如胡锦涛同志10月13日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大会的贺信所指出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飞越苍穹――中国航天50年》弘扬主旋律,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景式地描绘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恢宏历史。

――白手起家,从1957年起在全国各地集中抽调30多位专家、143名应届大学生组建国防部五院十个研究室,到20世纪60年代初再次抽调技术骨干,选拔4000名大学生充实国防部五院各研究单位,随后又调整组织了四个分院、调整组建上海导弹研制基地;从争取苏联援助,到独立仿制、研究导弹,再到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在酒泉发射基地一举发射成功、1960年在上海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诞生并发射成功,无不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初创时期的艰难和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豪迈气概。

――1960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开始实行“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尖端武器发展方针,到1964年在国防部五院的基础上组建第七机械工业部,开始独立研制东风2号导弹、完成“两弹结合”试验、实施八年四弹规划、启动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实践,全面完成了航天科技“两弹一星”的跨越式发展,为后续航天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起,中国航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决定,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航天目标是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洲际导弹)、从水下发射固体运载火箭(潜地导弹)、发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即航天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航天重点工程“三抓”任务,这期间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让我国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受到更为广泛的注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与世界各国航天机构一起,共同开发外层空间资源、造福人类,为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国航天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本准则。亚洲1号和亚太1号等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长二捆”发射澳星的成功运作、“长二丙改”火箭在国际商务发射中的七战七捷、“长三乙”运载火箭冲破重重阻力参与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发射的成功经验以及整星出口,为我国在世界航天舞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典范。

――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始终是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目标和理想之一。截至2006年9月,我国共研制发射了75颗不同类型的国产卫星,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和试验(包括航天育种)、地球资源、导航等六大卫星系列,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军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科技者几代人的梦想,也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战略要求。从早期的载人航天计划,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正式启动,再到长征2号F运载火箭的研制;从神舟载人飞船的设计,到神舟4次不载人试验飞行,到神舟飞船首次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飞行成功,再到费俊龙、聂海胜双人五天太空飞行成功,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雄厚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全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百尺竿头,需要的是更大范围内的创新和发展。中国航天人积极参与航天科技工业体制调整的同时,认真制定新世纪的航天发展目标,要实现导弹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使运载火箭再上新台阶,让人造卫星更新换代,完成载人航天的第二步任务,开展月球探测活动,这些目标无一不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和国家及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本书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历史的印记。

《飞越苍穹》一书对上述几方面内容都作了必要的陈述。读者将会发现,这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第一次较系统地向大众进行阐述。读者透过文字,可以体会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都会在我们的脉搏和血液里跳动着让人振奋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们在为共和国取得航天科技如此辉煌业绩而骄傲的同时,也对中国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而深深敬佩,他们是我们民族发展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新中国最可敬的劳动者的典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