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圳刷新书业纪录

2006-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小琪 我有话说

11月6日,深圳。又有三项书业纪录在这里诞生。

第一项是城市纪录: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启动。深圳读书月,因坚持不懈地倡导读书而名闻遐迩。据统计,七年来有关它的报道已达2万余条。

第二项是全国纪录:第一次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召开。这是第七届深圳读书月的一部重头戏。

第三项是亚洲纪

录和世界纪录:营业面积4.2万平方米、亚洲第一和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店――深圳中心书城正式开业。深圳市首家24小时书店――星光阅读栈也同时诞生。

各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和来自全国110多家出版社的代表、部分举办读书文化节庆城市的代表以及热情的读者见证了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启动暨深圳中心书城开业的历史性时刻。之后,人们涌入书城参观和买书。在人群中,记者见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如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明清史的阎崇年先生。

人均购书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奇迹,在这里出现

深圳,天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性格。

20世纪80年代,大家都在埋头读书的时候,她轰轰烈烈地扬帆出海搞起了市场经济;

20世纪90年代,大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她又大张旗鼓地扛起了读书的大旗。

自1989年以来,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

1996年,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书市上,百万人涌入深圳书城购书,创造出包括购书量、订书量在内的七项“全国之最”。

自2000年迄今,深圳读书月已举办七届,成为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性读书文化节。读书月推出以来,全国共有40多个城市来深圳学习交流。回去后有一些城市先后办起了自己的读书月。

在硬件建设方面,著名的深圳书城开业之初曾经是全国最大的书城,而刚刚开业的深圳中心书城则是全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城。

2003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发展目标。目前,深圳已基本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日均接待读者8000多人次的深圳图书馆,是目前国内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

世界单体面积最大书城开业感动,在这里凝聚

一位名叫陈少亮的读者特地放下自己的生意,穿着一件鲜红的衣服赶来参加深圳中心书城的开业典礼。他对记者说:生意什么时候都能做,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来。

尽管新闻媒体对深圳读书月的报道已达2万余条,但是只有当你真正地走进深圳,才会了解读书在深圳意味着什么。

深圳中心书城坐落在美丽的莲花山下,与市民中心、图书馆、音乐厅、青少年宫毗邻。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所说,深圳把最好的地给了书城,书城对面最亮丽的建筑是图书馆。

在参观途中,喜欢做诗的陈少亮一直都在为记者吟诵他的作品,其中有两句是“牛无夜草不肥,人无知识不安。”“为什么是牛而不是马呢?”记者问。陈先生说,“孺子牛啊,这是深圳人的精神。”说话间,他突然指着一位走过来的高个子长者对记者说:“那是深圳的老书记厉有为,他是我们深圳读书月的总顾问。”听说记者是《中华读书报》的,厉有为同志说他刚刚再版了一本名叫《孺子牛》的画册,收集国内外的牛雕塑700件,而他的书房就叫做“悟牛斋”。他还挥笔为记者录下一首悟牛诗:“牛悟我来我悟牛,苦做一生热汗流。鞠躬尽瘁为大众,骨角皮肉不曾留。一悟再悟天天悟,一修再修日日修。悟得牛品多奉献,修得人生少烦忧。”

“一悟再悟天天悟,一修再修日日修”,这不正是对深圳人执着的读书热诚的最好写照吗?

在回住处的途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和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车上兴致勃勃地交流着他们在中心书城的收获。陈子善花120元在专售旧书的“尚书吧”买了一本1954年出版的《契诃夫纪念专刊》,还有《龙虫并雕斋琐语》初版、杨绛译作《小癞子》的50年代版本等一大摞旧书。徐雁则买到了在南京久寻未遇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等,还给他的师兄王余光教授也带了一本。徐雁笑言:“子善兄在尚书吧买了800多块钱的书,都是旧书;兄弟比较惭愧,买的都是新书,花了140多元。”

以倡导书香社会闻名的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参观了深圳中心书城和图书馆后表示,这次到深圳来,看了很感动,和其他一些地方比较,深圳在读书方面的政府推动是最有效的、最扎实的。

首次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召开经验,在这里交汇

深圳读书月迄今已举办七届,每届读书月之前,深圳市政府都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

为了总结、交流开展读书文化活动的成功经验,本届读书月在启动当天,便推出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首次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

研讨会上,邬书林同志一再强调提高国民阅读率的紧迫性。他说:“倡导国民阅读现在是太重要了,我们每年有一次出国机会,我就把这个机会用来考察国外阅读状况。中国的国民阅读率与发达国家比非常低,而且差距还在拉大。我是学经济的,我的老师告诉我,读书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富,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穷,阅读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肯定不行。国外有些例子让我很震撼。我们中国孩子小时候抓周,面前放的是金元宝和笔墨纸砚,而以色列是把书涂上蜜,让孩子舔蜜,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读书好。今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就是邀请小学生一起读书。我们应该很好地借鉴经验。一是把国内经验总结好,二是把国外经验学习好。”

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在介绍经验时说,推广读书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政府不加推导,单靠市场做不到。在引导读书上,政府必须积极到位。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认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政府的文化责任看得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同样重要,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开了风气之先,创造了经济奇迹,那么数以百万计读者参与的全民读书活动在创造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可以说是又一次开了风气之先。

陈子善教授说:“从80年代提出读书无禁区到现在重提全民阅读,我是非常感慨的。现在,友谊、爱情、婚姻都发生了危机,但是书永远不会背叛你。深圳把读书看做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这一点非常重要。”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说,深圳读书月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通过青少年阅读来带动市民阅读。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青少年读者群是创造深圳读书文化的主体。而青少年的阅读肯定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家长。

研究深圳读书月模式,有两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天天读好书,月月有书香”,一句是“将读书进行到底”。这两句话反映了深圳市民对于读书活动的日常化、持久化的一种追求。这是由七年来一个又一个读书月所营造的氛围和不断的提醒与强调而带来的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变化。没有这种对于读书的执着的热诚,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圳纪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