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图中乾坤

2006-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邢宇皓(《光明日报》编辑) 我有话说

“地图使过去与未来现形。”大约五六年前,出于对那套“另类丛书”的好奇(想来很多读者对该丛书之一的《格调》风靡一时还记忆犹新),“翻”过丛书中的另一部――美国人丹尼斯・伍德的《地图的力量》。作者在目录中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所以只是“翻”,是因为糟糕透顶的翻译,让我在寥寥几页后便已头

昏脑胀,失掉了继续的勇气。而近读杨浪先生的《地图的发现》(三联书店2006年9月初版),文中竟也引用了这句话,同时用“十分蹩脚”来形容《力量》一书的翻译,不由得先多了几分亲近感。

杨浪多次用“好玩”来形容自己收藏地图、研究地图,甚至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因此,“有趣”自然成了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历史、地理,掌故、风物……随着作者对各式地图的解读,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地图建构世界,而非复制世界,”丹尼斯・伍德这样说。读《地图的发现》,方有所悟。

有人“看图说话”,有人“用图套话”。唐师曾在他最新完成的摄影集《一个人的远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中,终于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口若悬河,而把书写文字的权利交给了其他人,也因此,季羡林、姜文、崔健、周国平、崔永元以及更多知名、不知名的人士被“套”进来,对着他印巴之旅拍回的照片或诠释、或品评。于是,构成了一个奇特的链条:唐师曾用镜头阐述对南亚大陆古老文化的理解;写文字的人,在唐氏图片之上注入自己的评点;而读者,更是在唐氏图片、他人评点文字之上,累积起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不由得想起卞之琳先生的那句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由此回溯,谁又不是看客、谁又不是风景?

唐师曾今天用大吉普创造的“跋涉”在70年前的“长征”面前不再是什么“壮举”。在今年诸多纪念“长征”的作品中,师永刚、刘琼雄编著的《红军:1934-1936》(三联书店2006年10月初版)可谓卓而不群。这不仅是因为其中收录了不少难得一见的图片,更是由于作者选择素材的角度和组合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继年初的《雷锋》获得成功之后,两位作者在“重大题材”中寻找新突破的尝试已经有些驾轻就熟的味道了。

几个月前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见到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的《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也在内地面世了。尽管本人不是“老北京”,也不愿以“新北京人”自居,但展读此书,如同手托一方璞玉,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在心中弥散开来。用心感受世间的百种风情、万千变化,或许才是生活的真谛吧。

都说“读图时代”,但在眼花缭乱的图文交错中觅得佳作,也非易事。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6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