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来会怎样?

2006-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蒋劲松 我有话说

近代实验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在许多问题上确实极大地提高了预测能力。但即使如此,在变幻莫测的命运面前,人类常常还是感到无助。毋庸讳言,在周易热的背后主要的动力不外乎传说中预测的神奇能力,甚至连著名学者卡尔・容格也不能免俗,要用占卜的方法进行预测。如果说周易占卜听起来不是那么“科学”的话,那么据说

是剑桥大学声望最高的“剑桥年度主题讲座”来谈论预测,就很值得重视了。《预测未来》一书就是由关于预测这一主题的8个讲座内容所编辑而成,主讲者是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包括宇宙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史家等,从不同视角来共同展示关于“预测”活动中所包含的丰富多彩、深邃神秘的人性内涵。

宇宙将来会怎样?书中从这个问题开始,无疑再合适不过,这显然是最大的预测问题。而最合适的回答者,显然也非科普明星剑桥教授霍金莫属。他在本书中探讨了宇宙的未来,它究竟是会一直膨胀下去,还是会在某个时候反向塌缩?虽然最终霍金的答案有点滑头,但是以他的功力来谈论其专业内容,精彩是可以想见的。在霍金看来,与混沌现象相比,整个宇宙未来的预测其实还算简单的。虽然在时空尺度上,混沌现象要小得多,但是从预测的角度上看,局部可能比整体更复杂。谈起科学预测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今天几乎是人人言必称混沌。沃里克大学的数学教授斯图尔特先生从动力学的角度谈混沌,自然少不了涉及大家关心的蝴蝶效应、奇异吸引子等内容。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当混沌存在的时侯,你得到的信号可能看起来像是噪声。”这使得本来就复杂的预测更加复杂了。

沙菲尔教授则用科学史的证据说明,近代社会接受职业科学家的存在,甚至许多人展望科学家统治社会的愿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彗星预测的成功。而预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纯技术因素,它和公众的信任密切相关。哈恩教授解释了为什么不应该对经济学在准确预测上抱太高的期望。在对医学伦理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时,伦理学家肯尼迪教授强调指出,预测并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行为,并不是在揭示一个纯粹客观的、不可避免到来的过程,而是我们积极参与介入的过程,体现了我们的伦理价值。

在西方,预测未来一直与世界末日的展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神学家卡皮特令人信服地指出,这种观念其实体现了近代科学兴起之前广为流行的假定:大自然的秩序是社会性承诺的结果,自然法则是社会法则的延续,二者都具有宗教的意义。只是由于近代科学把世界假定为独立的、按照严格精确规律运转的自动机之后,传统观念才逐渐式微。历史学家卡麦隆教授回顾了古典晚期基督教会,面对各种流行的宿命论以及理性主义,如何保证教会正统观念的权威地位。卡麦隆教授认为,西方社会中现代科学和理性主义提供了主流观点,在结构上,类似于教会的正统教义,今天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异端观点的冲击。当然,古典晚期教会的教义以及宣传手法是不宽容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期望得到一种更好的处境。戈姆布里奇教授是牛津大学佛学教授,他通过对早期佛教的研究,认为佛教对于未来究竟有多开放的问题,有三个层次的回答。

读完全书,我感到深受启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预测活动的高度复杂性,认识到人类的预测活动背后深藏着各种欲望和假定,而不仅仅是与技术能力相关。这样以后在面临种种预测问题时,也许会有一种更为成熟的自觉和批判能力,这个预测成功的概率应该会有所提高吧?

《预测未来》,利奥・豪厄,阿兰・韦恩编,黄秀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