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歌德的小说,托马的歌剧,中国的街头剧

2006-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戴问天 我有话说

《放下你的鞭子》剧照

整整70年前的1936年,崔嵬和陈波儿去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首次演出他与陈鲤庭合编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后来他又和张瑞芳多次演出过该剧,每次

演出观众反映都非常热烈。十分明显,那出小剧在正处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人民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共鸣。后来许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也演出过该剧,不但演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演到南洋和台湾,1943年王莹等人在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夫人演出过,可以说在中国戏剧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让人难忘的一页。它还引起画家的注意,徐悲鸿、司徒乔都以它为题绘过油画。

不过许多人恐怕不知道,这个街头剧并非原创,而是由田汉1931年写的一出独幕剧改编成的。而田汉那个独幕剧亦非原创,又是截取一部欧洲歌剧的片段加以“中国化”而成。那部欧洲歌剧原名《Mignon》,通常译为《迷娘》,也有人译作《米侬》,是法国作曲家昂布罗瓦・托马(Am broise Thomas,1811-1896)1866年谱写的三幕歌剧,当年11月在巴黎首演,被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迷娘》虽然是法国歌剧,剧本依据的却是德国作家歌德(Johann Wolf gangvon Goethe,1749-1832)的长篇小说《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冯至先生和姚可昆先生曾经于上世纪40年代把那部小说翻译成汉语,书名《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不过“Lehrjahre”的本意是“求学年代”,用在学手艺的穷孩子身上指“学徒期”。威廉・迈斯特是富家子弟,这样便显然不宜译为“学徒时代”。从内容上看小说讲的又不是他上学而是他在社会上的经历,译作“学习时代”恐怕也不贴切。实际上它和歌德以威廉・迈斯特为主角的另一部长篇小说《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样,讲的都是威廉・迈斯特的“漫游”。为与后者相区别,也许可以翻译为“少年时代”,而这里“少年”的含意与歌德另一部更为中国人熟悉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说“少年”类似,都跨通常意义上的少年与青年,并且更多是指青年时代。

歌剧《迷娘》的故事情节大致是:一个名叫罗塔里奥(Lothario,由男低音扮演)的老年吟游诗人(minstrel)四处流浪,寻找他丢失多年的女儿。城镇上来了一帮吉普赛人,在街头卖艺,并且强逼他们当中一个名叫迷娘(Mignon)的女孩(女中音)表演舞蹈。女孩不愿意,一个壮汉就用鞭子抽打她。威廉・迈斯特(男高音)路见不平一声吼:“放下你的鞭子!”得到围观群众的热烈支持。接着威廉用30塔勒银币赎出那个自小被拐卖的意大利姑娘,让她女扮男装做自己的仆人。过了一段时间,两人陷入爱河。后来一次城堡失火,威廉从大火中救出迷娘,并和罗塔里奥一起照顾她恢复了健康。这时老人也恢复记忆,记起自己是意大利罗塔里奥伯爵(Count Lothario),并且认出迷娘就是自己被拐骗而失散多年的女儿斯佩拉达(Sperata)。结局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京剧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欧洲歌剧则男女声都分高、中、低音,分别叫“tenor”(男高音)、“baritone”(男中音)、“bass”(男低音)、“soprano”(女高音)、“mezzo-soprano”(女中音)和“contralto”(女低音,也作alto)。京剧以脸谱区分角色,欧洲歌剧演员是不画脸谱的,表现不同类型的角色靠声音,也许可以叫“声谱”。大多数歌剧的女主角都由女高音扮演,人们熟悉的如图兰朵、阿伊达以及“茶花女”。天赋条件适宜于唱女低音的极少,迄今为止著名的女低音也许只能举出美国黑人歌唱家玛丽安・安德森(Anderson,Marian,1897?-1993)一个,因而以女低音为主角的歌剧几乎没有。以女中音(mezzo-soprano)为主角的歌剧也很少,《迷娘》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人们熟悉的例子是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的歌剧《卡门》(Carmen)。有趣的是两部歌剧颇有一些巧合之处。比才也是法国人,比托马年轻27岁但比他早逝21年。《卡门》的女主角是一个吉普赛女郎,迷娘不是吉普赛人,但自幼被吉普赛人拐去并随他们流浪,大概也就沾染了一点吉普赛气息。《卡门》是比才1873-74年创作的,他1875年6月辞世,那年3月才在巴黎首演,而且和《迷娘》一样首演都在巴黎喜剧歌剧院(Paris Opéra-Comique,简称Paris O.C.)。歌德以威廉・迈斯特为主角的两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德国文学中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小说里歌德讲了多个故事,通过主人公威廉把它们“串联”起来。这些故事提出了不少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德国所特有,可以说在那时的欧洲带有普遍意义,这大概是迷娘故事得以被法国作曲家托马“借”去谱写歌剧,而那歌剧能够被欧洲各国观众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因。歌剧《迷娘》只选取了歌德长篇小说中的一小段,让小说里的配角迷娘上升为主角,而且是“titlerole”(剧名由之得来的主角,其他例子如威尔第歌剧《奥塞罗》中的奥塞罗,《阿伊达》中阿伊达),表达的是一个反压迫、反剥削的主题。田汉的独幕剧和后来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又都只截取歌剧第一幕的一个片断,并且按当时的情况“中国化”,从一般的反压迫、反剥削具体化为反对外来侵略,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人们看这出街头剧,大概都不会想到它竟是从一出西洋歌剧“脱胎”而来,也许可说是“洋为中用”的典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