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冯内古特先生,干杯

2006-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娟 我有话说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被视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五号屠场》、《猫的摇篮》、《囚鸟》、《冠军早餐》等作品已经为中国读者所熟悉。1997年,冯内古特发表《时震》后,宣布封笔,表示不会再写另一本书了。不少人以为冯内古特从此告别文坛。2005年9月,“七故事”出版社却推出了他的随笔评论集《没有

国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几周之后,该书便登上了亚马逊和巴诺网上书店的畅销排行榜。出版方立即决定将印数由原来的五万册加到十一万册。

由于之前冯内古特宣布封笔,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时震》被认为是冯内古特的最后一部作品;如今,这部《没有国家的人》来到中国,老冯内古特无疑又给中国读者带来了一个惊喜。《没有国家的人》的美国版是棕灰色封面,配有冯内古特的自画像,而他那拐来拐去,窝成一团的签名也甚为醒目。如今它来到中国,装帧变成了明亮耀眼的黄色,就如同这鲜明的颜色对视觉的刺激一样,这部作品的内容读起来也是十分够味。

冯内古特上一部收山之作《时震》写的是宇宙中的时空连续统一体出现了一个小故障,“宇宙因失去主见而颤动了一下”,“突然收缩了十年的时间”,于是人类的时间发生了混乱,不得不重新把原来的生活再过一遍。冯内古特本人自称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扮演了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如果说前一部《时震》整体上还有一个科幻模式的话,这本《没有国家的人》因为是专栏文章,信手写来,就更显得毫无顾忌,贴肉下刀。

《没有国家的人》中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他在芝加哥左翼杂志《当代》上每月发表两次的专栏文章,由编辑整理、连缀成现在的这部集子。翻开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冯内古特一如往日的不羁,那种根植于残酷现实的幽默感依旧是读者熟悉的,随处可见“冯内古特式”的名言。话题涉及社会制度、战争、环境污染、原料危机、小布什政府等等,其中有对文学艺术的议论,对战争的看法,对时下政局的针砭,还有回顾自己某一段往事时发出的感慨和议论,讥诮辛辣,作料生猛,在某些地方可谓是骂得畅快淋漓,口无遮拦。

虽然他的不少评论经常是手操利刃,毫不留情,但这看似冷眼旁观的冷峻姿态中实则依旧透露出他的深切忧患和关怀意识,这种热忱掺杂在嬉笑怒骂之中,痛击读者的神经。亲身经历过德累斯顿大轰炸的冯内古特写出了《五号屠场》,在《没有国家的人》里,他又加上一句:“当然,关于战争,我不谈它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是不可言说的。”深沉的一笔。冯内古特将自己称为“没有国家的人”,不仅仅是由于自己的德裔身份,更是因为亲眼目睹过国家、种族之间的仇视厮杀,恐怕对他而言,更愿意站在人类的高度来观察这个世界。他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小说作品往往有科幻成分。虽然对于别人把自己归入科幻作家感到耿耿于怀,但不可否认,在恣肆想象和大胆虚构衬托下的悲悯之心,无疑具有某种更为恒久的意义。这么说来,的确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冯内古特被称为“词语漫画家”,不仅文字犀利,如漫画线条,而且本身也喜欢涂画。他向来喜欢在文字作品里加上他的插图,《冠军早餐》即是一个典型代表,冯内古特的讽刺揶揄跃然纸上。《没有国家的人》也收入了他手写的“箴言”,在“作者手记”中,冯内古特交代了它们的来历。这些单独成页的插图,更让这个集子像是一幅个性鲜明的文字拼贴画。

冯内古特的作品以“黑色幽默”而著称。他笔下的荒诞无稽让人发笑,之后又笑不出来。在《没有国家的人》的最后一节即12节里,冯内古特说虽然“幽默是一种远离残酷生活,从而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我可能再也开不了玩笑了――因为它不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防御机制。有些人很是风趣,有些人并非如此。我过去是这样的,但现在或许不是了。太多的打击和失望,使幽默再也不能发挥作用”。这种真诚的自剖让人感动,但作为读者,请问,谁能够接受冯内古特先生再也不开玩笑?

冯内古特曾经给自己的作品做过一次由A到D的评分,其中《猫的摇篮》、《五号屠场》等作品他给了A+。2005年《没有国家的人》出版后热销,年过八旬的冯内古特称之为“暮年的一杯好香槟”。如今84岁高龄的他,还会不会再写下去?我们不禁要问――也许,冯内古特先生有兴趣再来一杯?如果这一问显得多余,那么,让我们暂且陪冯内古特先生饮尽这杯。冯内古特先生,干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