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化平台规范化起点

2006-1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宁宁 我有话说

在中文,“课程”一词来自《诗・小雅・巧言》:“亦亦寝庙,君子作之”,另有唐代孔颖《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或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说法,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视野中,课程具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的含义。在欧美国家,1926年全国教育研究会的年

鉴奠定了“课程(curriculum)”的研究地位。我国近代的课程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间因故停滞,80年代中后期得以重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文化的研究遗产。继第一版《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翻译稿出版后,江山野先生抽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有关“课程”词条简编成《简明大百科全书・课程卷》(1991),2006年由西南师范大学与海南出版社根据新的英语版本,重新组织翻译《教育大百科全书》,将课程研究的有关词条编入第七卷。与前面两套丛书不同,第七卷的课程研究领域被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开发与设施等14个类目,共96条词条。

《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卷》(下称《课程卷》)将20世纪国际课程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它采纳了国际学术界对课程研究领域的新的视角,将世界国家的研究尝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呈现,并归纳出不同词类以供阅读。结合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课程改革实验来看,国家鼓励各级课程参与者积极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为适应各地区学生情况而针对课程进行开发。教师在其中获得重新的赋权,在具体课程中承担主要的责任。新的责任要求参与者发展相关的能力,而该卷的词条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与思考的出发点。

与旧版相比,新版《课程卷》突显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谨慎地采纳相关的翻译词汇,重新审定各种术语的翻译与使用。通过这种学术词汇的统一,将我国现有研究与全球研究进行接轨,这将有利于我国课程研究的规范化以及国际化。如“curriculumad aptation”词条,旧版为“课程修订”,新版译为“课程改编”。“改编”一词带有“对原作品进行的重新编写”,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该词汇的转变突显我国课程研究的多元化转向。

经过若干次修订的《教育大百科全书》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融合到阐述当中,学习不同国家对课程的研究促使我们对自己所秉承的观念进行反思。针对各国课程研究的成果,词条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与此同时,全书将近年来比较关注的术语纳入解释的范围。如,“课程评价模式(curriculume valuation model)”词条中,我国历来将课程视为学习范围的安排,时常以“课”或“课程”“表”来加以称呼。课程评价的词条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了归纳,区分了对“课程产品”的评价和对“课程程序”的评价等两种评价对象。接着,该词条还列举了不同评价对象所采纳的不同评价方法,如针对产品评价可以采用“外部标准”或者“现场使用”的方法进行衡量;作者针对“程序评价”总结了诸如结果导向评价、量化导向评价、专家导向评价、过程导向评价、价值导向评价、决策者导向评价、使用者导向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式。随着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亟待发展,这种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传统的评价理念提出了冲击,拓展了评价对象的范围以及评价方法的视野。

在千百年的时间尺度上,《课程卷》为我们呈现出课程参与者在其中活动轨迹,将多元的冲突观念、将不同的研究与反思、将各类问题与思考摆放在我们面前,这使我们具有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与出发点,促使我们的改革不至于重蹈他国失败的覆辙。对于课程领域的参与者而言,该书无疑是一本非常理想的参考资料。对于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课改困境,我们也可以从中寻找到许多启示。这种启示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做法”,而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做”、“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可能的困难在哪里”以及“将来可以怎么做”等等。新版的编译促使我们在课程研究的领域不再孤单,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课改过程中,困难是大家共有的,而未来有赖于大家的开创。

《教育大百科全书》(共10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