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鲁迅的一条捷径

2006-1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仰东 我有话说

鲁迅先生去世时,覆盖遗体的白布上,印着沈钧儒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70年来,鲁迅的作品被无数次印刷,鲁迅的言论在无数文章和著作中被无数次引用,鲁迅的名字在无数场合被无数人无数次提到,“鲁迅研究”也成了一门显学。“民族魂”这个称号,鲁迅是当之无愧的。

世人知道鲁迅,无非是因为读他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涉及多种体裁。他去世以来,仅《鲁迅全集》就出版了四种,各种名目的单行本不计其数,行销不衰。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以前看到的鲁迅作品,几乎都是分类或按鲁迅生前自编的集子编辑。直至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改观,这就是八卷本的《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插图本)(下称《全集》)的问世。

《全集》打破了类编鲁迅著作的传统模式。书中收录的所有鲁迅作品,不论体例、题材、篇幅,一律以写作时间为次序编排。鲁迅自1898年开始写作,1903年开始发表作品,直至1936年去世,时间跨度近40年,就鲁迅自身而言,则是从十几岁到五十多岁。其间世风的变化及鲁迅本人思想、文风的变化自不待言。鲁迅自己有过创作一部反映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变迁的长篇小说的计划,并说,如果他不写,以后也不会再有人能写。正如《全集》主编之一陈漱渝在《代序》中所说:“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决定了它不仅是当时的文化财富,而且是后代的精神资源。”可见把握鲁迅创作和思想的演变轨迹,对于完整地认识鲁迅,认识鲁迅所处的时代,甚至认识鲁迅之前和之后的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把握这个演变轨迹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即是呼应鲁迅本人的主张,出版“编年的文集”。在鲁迅去世70年后,《全集》终于面世,就“知人论世”、从鲁迅的创作轨迹观察中国社会而言,它的意义如鲁迅所说――“非看不可”。

以前出版的几种《鲁迅全集》,都是在每集正文前象征性地附上几张作者或者和作者相关的图片,具体到阅读鲁迅的某篇作品,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全集》一改这个套路,在绝大部分作品中,都配有和文字相关的插图,一些长篇或重要的作品所配图片多达数幅甚至十余幅。这两千多张插图如编者所说,“是从近万张历史图片中遴选或依据实物翻拍的,兼具直观性、注释性和史料性”。可见编者对此是下了大功夫的,从《全集》每卷多于正文《目录》的《插图目录》中,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这些插图,都与文字相呼应,或人物,或书影,或手迹……就读者而言,配合这些插图来读鲁迅作品,无疑会增加许多感性上的认识,更接近那个时代,从而有助于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鲁迅所经历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他去世那年出世的婴儿,也届“古稀”之年。鲁迅的作品还将被一代代人读下去,但经历过鲁迅所经历的时代的读者,会越来越少,直至绝迹。插图版《全集》的问世,有如在鲁迅作品和后来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让我们更快地走入鲁迅的作品,更快地熟悉鲁迅的作品,也能让鲁迅作品更形象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加深读者对原著和元典的心灵感悟”,编者的这个初衷,在我这个鲁迅去世二十多年后出生的读者看来,尤其合乎今天的实际。

书出来是供人阅读的,而不应异化为只有象征性和纪念意义的摆设,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自这个意义上看,《全集》的出版,鲁迅先生若灵魂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插图本),陈漱渝、萧振鸣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