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与现代:牵手俄罗斯教育

2006-11-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朱小蔓主编定价:49.00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正是这两个曾经在教育领域联系最为紧密的国家――中国、俄罗斯,

正是这两个又几乎中断了20多年教育交往的国家――中国、俄罗斯,

在中俄两国政府互办“国家年”的今天,两国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携手推出了这项广泛、深入、全面的教育比较研究,其设计范围之大,不仅仅是两国恢复教育交往后的第一次,也是两国关系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

作为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向读者真实呈现了曾经有的“苏联教育模式”在21世纪初期的两种改革样态――一段历史时期深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的中国教育改革和承继苏联教育传统的当今俄罗斯教育改革。

书中所涉及的11个教育改革领域――教育战略、教育管理、教育财政、区域教育、课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私立教育、德育、教师教育、教育交流与服务,都是当今教育研究中最重大和最主要的话题与问题。为了内容的深入、全面,两国学者为此数易其稿,反复交流磋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专著最后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在中俄教育交流领域,教育科学出版社凭借其独有的品牌强势,陆续出版了很多教育精品图书,其中既有不朽的教育理论名著,又有意蕴深长的教育故事;既有近代(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翻译作品,又有现代(21世纪初)反映俄罗斯现行教育改革成果与经验的优秀教育图书。

在这部中俄学者共同进行的国别和比较研究中,读者可以去观看和思考――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同处于改革时期的中国和俄罗斯,它们的教育改革有着怎样的相同与不同?在这场教育改革中,中国和俄罗斯,谁向谁学习?学习什么?……

周 济

今年是中国和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周年,又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结五周年。在这样的时刻,中俄两国政府决定共同举办“国家年”,即分别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于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系列活动。这对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两国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一书,是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两个国家级教育研究机构分别组织两国教育学者历经几年努力形成的合作成果,也是为中俄“国家年”做出的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发展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办学方向。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五是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六是坚持依法治教,提高教育管理能力。

这些教育发展的方针和任务,既反映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同时又要求我们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姿态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俄罗斯的教育也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借鉴的对象之一。

中俄是两个大国。两国的发展道路及其经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会产生重要影响;两国的教育发展,对人类的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探索性和启发性作用,这本《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专著,正是中俄两国学者为此探索所做的一份重要工作。

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教育部感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以及俄罗斯各位专家们为此项合作所做出的努力!在这项合作中所显示出来的,中俄两国学者对教育葆有的热情以及彼此的友好信任,既是中俄两国在教育方面深厚联系的延续,也是中俄两国进一步发展教育合作研究的保障。

衷心祝贺本书的出版,也热情盼望有更多中俄教育合作研究的成果面世,真诚期待两国以互办“国家年”为契机,推动中国和俄罗斯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上一层楼!  (周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

贺 信Г.A.巴雷辛

俄中两国学者的合作研究成果――《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专著,是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和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根据双边合作协议,为庆祝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所做的献礼。这项研究有俄中两国教育界和教育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参与,是两国学者进行创造性合作的典范,而这种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俄罗斯和中国既面临着改革时期出现的许多相似问题,又在教育战略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专著所阐述的共同趋势:对本国经验和传统的依赖;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主义;保持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等等,无论是对我们两国各自的教育发展,还是对解决时代提出的全球性教育改革和完善问题,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种合作研究不仅会推动教育科学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向前发展,还会为两国间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谨代表俄罗斯联邦教育总署对该专著的出版表示祝贺,并对俄中两国学者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

(Г.A.巴雷辛(Г.А.Балыхин),俄罗斯联邦教育总署署长)

前 言朱小蔓

本书是“21世纪初期中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课题的成果。2006年是中俄两国政府互办“国家年”的“俄罗斯年”,恰逢此时,中俄两国学者共同奉上这部研究专著,我们感到十分的喜悦。

2003年10月,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在莫斯科签订了“2003―2006合作协议书”。在此基础上,该课题最初由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博士H.E.鲍列夫斯卡娅向我提议、策划,经我们共同多次反复地讨论之后,被正式列入中俄合作计划;并由我来担任课题的中方负责人,俄方负责人经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康得罗夫院士批准,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鲍利辛柯夫院士和H.E.鲍列夫斯卡娅教授共同担任。课题研究于2004年5月正式启动。

这项合作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国家级教育研究机构在教育领域内第一次涉及内容极其广泛的大型合作研究,两国学者分别就划定时段内,中俄两国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的内容涉及11个重大的教育领域:1.教育战略改革;2.教育管理改革;3.教育财政改革;4.区域教育改革;5.课程改革;6.高等教育改革;7.职业教育改革;8.私立教育改革;9.德育改革;10.教师教育改革;11.教育交流与服务改革。双方学者努力展示各自国家的改革道路和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推动因素,跟踪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困难,力图透过两国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探索两国分别在自己认定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进行教育改革所应遵循的共同规律,把握各自的民族文化和教育战略取向的国情特点。

11个主题的研究都分别包含“中国部分”、“俄罗斯部分”以及“中俄比较部分”,分别由相应领域的中国学者和俄罗斯学者撰写,并在此基础上再由比较教育学专家撰写总结性比较结论,最终形成研究专著,我们约定该论著在两国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出版,并争取用英文出版,向国际社会展示。

作为中方主编,我的心情主要是欣慰和感动。我这个年龄的一代人,是从小读着苏联文学作品、唱着苏联歌曲长大的。当时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成就激动和鼓舞着我们的青春生命,深深地模塑着我们这代人的价值观、人生信念和行为方式。这与今天的时代对当代人的影响不同。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之间多向互动的影响特点日益增强,当代人从中感受到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共享共创。但即使是这样,即使是往日的大苏联已不存在,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交往和友谊也会永远留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西方话语的盛行,俄罗斯教育及教育学术在中国的传播日渐稀疏和薄弱,这种状况无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视野及参照而言,还是就国家发展的战略及政治安全而言都是不利的。因此,我相信,着手做这件事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深具历史价值。

为此,我诚挚地感谢参与本研究的中国教育学术界的同行朋友们,他们多在自己所专攻学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学术及各类社会公务十分劳碌。两年多来,不断地打扰他们令我不安,更让我感动。

此外,还有许多参与俄文著述翻译的专家们的无私与热忱,参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们的努力和辛苦,我无法尽数,在此一并向大家致谢、鞠躬。

愿我们为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件多年来不敢想、未曾做的事情而忘却疲惫,愿这部凝聚大家心血的著作为中俄教育改革研究,为中俄两国今后进一步的深入交流、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