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扶持新人新作孕育书业变化

2006-11-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虽然市场更看好名家名作,但同心小说馆则以发现和推荐新的作家作品为己任。我们相信,小说的好坏不关乎作家名气的大小,更多的好小说恰恰来自底层的、边缘的、尚不为人所知的作家的写作。”近日,同心出版社“同心小说馆”开馆,对于默默无闻写作、尚不为大众熟知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个

喜讯。

在“同心小说馆”之前,很多出版社就曾以多种形式推出新锐作家,比如作家出版社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文学新锐丛书”、山东文艺出版社的“新活力长篇小说”与“新活力作家文丛”,等等。从最初的立项主推,到今天新力量不断地加入,反映了出版人美好的心愿,同时也显示出文学界正孕育着变化。

不出名难出书。所有从事文学的人都会有的感触。评论家白烨手头有普通作者的小说大概20本,他先后找了很多出版社,无功而返。白烨说,这些年渐渐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就是只认名家,不是名家你写什么都不行,是名家你写什么都可以发表。实际上,一些名家漂浮在上层,根本没有耐下心来写一部精品力作。有时候赶出来的东西都是在重复,没有更大的一种进取。而地处边缘的作家,如云南的范稳、甘肃的雪漠、宁夏的董立勃,他们处在中心之外,但是非常有生活,所以他更看好这样一批作家。“所以我现在讲这么一句话,名家喘喘气,让新人露露头。”白烨重申了同心小说馆选作选人的特点,即认人不认名,同时认作不认人。

几乎所有出版新人新作的出版社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让作品得到市场和读者最大程度的认可。山东文艺出版社在2003年起推出“新活力长篇小说”、“新活力作家文丛”,2005年又推出“青未了作家文丛”,已形成规模,并渐成品牌。社长路英勇说,“青未了作家文丛”的入选标准就是活跃在前沿的年轻人,目的是为相对于不知名但有发展潜力的作家提供发展平台。

新人作品获得市场认可毕竟还需要过程。路英勇认为,这首先归根于他们的共同的文学出版理想,认定的作品必须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应该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作品,又符合人们阅读心理,能启迪人心,此外还需强势媒体的联合推广。如此,每一部新人作品的推出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资金支持,投入和产出并不平衡。但是他们从一开始策划就计划做成长期的品牌,以文学的名义做必须对文学的发展有贡献。这是对文学的尊重。

较早扶持文学新人的机构应该是中华文学基金会。12年来,他们前后共投入180万元,已经为91位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潜力的青年出版了近百本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很多当年默默无闻的写作者,在他们的扶持帮助下,已经成为文坛主力。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徐贵祥的第一部长篇《弹道无痕》,就是作为“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第二卷于1995年出版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委杨志广说,有人做过统计,在本套丛书出版处女作品集的历届作家中,80%以上都在之后有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全国文学大奖的得主中,都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作者。

同心社副总编辑解玺璋明确地说,“同心小说馆”不做畅销书,但希望做成带有常销性质的书,通过量的积累可能在文学市场产生影响,靠团体力量而非某本书。出版社每本书投入几万,我不相信我们选的书不卖钱。”目前,他们已经组织了一个顾问团,目的就是向小说馆推荐优秀的小说作品。

评论家陈福民表示,“同心小说馆的定位是走底层路线,走民间路线,它要付出一个代价,因为那些不成名的作家,鲜活的作家,他们市场号召力还不强。必须要做长线,使影响慢慢凸显出来。而这个长线既有赖于民间不知名的小说家们刻苦的写作,也要仰赖于出版社这种眼光和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