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弗洛伊德,还是福尔摩斯?

2006-1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士曾 我有话说

 荣格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

贾德・鲁本菲尔德,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宪法学权威。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弗洛伊德。曾是朱利亚德学院演员,精通莎土比亚戏剧。

当书籍的墨香已被商业气息充分掺兑的现时社会,畅销书的制作如同吧台上调制鸡尾酒一样,成为一门有可能日益兴旺的手艺。惊悚疑案小说《谋杀的解析》就是这行业的一个新产品。

调酒师必须具备“独门功夫”,不然的话他很难有出彩的机会。《谋杀的解析》作者亮出的绝活是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虽说这位贾德・鲁本菲尔德先生具有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显赫学者身份,在宪法学研究领域颇有声望,可写惊悚小说却与写学术著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条道。由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研究弗洛伊德,又娴熟莎士比亚戏剧。鲁本菲尔德先生便用学斋考据的手法,将自个儿擅长的这两个“强项”,在小说中舞动得呼呼生风。

惊悚小说的传统材料是疑案悬念。《谋杀的解析》劈面亮出一件美貌少女遭性肆虐狂侵犯、被勒杀的凶案,恰到好处地挑逗人们天生的窥探欲。故事对利维福特小姐和阿克顿小姐相继遭袭的情节安排,引出了纽约警局老资格的验尸官胡格尔先生和颇有福尔摩斯侦破风格的警探利托莫尔,凶案发生的地点又将纽约富豪邦威先生和他的太太、美得惊人的克拉拉推上舞台。几位与本书情节相关的主要角色就这么先后登场。然而,这几位还算不上是“领衔主演”,真正的大牌是弗洛伊德,还有荣格。根据资料记载,1909年的秋日,弗洛伊德和荣格确实乘坐邮轮到纽约进行过讲学活动。然而弗洛伊德此行的最终观感似乎不那么心旷神怡。或许当时他遭遇了某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考证和想像让《谋杀的解析》凭此无中生有,或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制造了这部小说最耸人听闻的效果。鲁本菲尔德先生敢于斗胆这样玩一手移花接木,倒也与他的学术研究有关。尽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崭露头角,弗洛伊德用催眠方式成功治疗歇斯底里症后,使人们半信半疑地认识了“潜意识”、“压抑”,“俄狄浦斯情结”等术语。但同时,传统神经病学科医师已明显感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将遭到弗洛伊德这个来自奥地利的犹太人入侵的威胁。《梦的解析》出版的最初6年里只卖出351册的惨淡记录,也没让他们感到轻松,反而坚定了要扼杀这个学术“异端”的决心。正是这段历史背景,使《谋杀的解析》中让真实的弗洛伊德、荣格和虚构的美国心理医师扬格――精神分析学的信徒,一起同台演出,还让美国历史上确有其人,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持对立立场的“学术三巨头”――达纳、萨奇和斯塔尔,也进入虚构的小说中。当然出于情节的发展需求,给他们三个人画上了行为歹毒的脸谱,又添上在幕后掌控一切的神秘色彩。

《谋杀的解析》故事情节是精神分析学病例“少女杜拉的故事”的文学版本,文学照例是要节外生枝,锦上添花的。“少女杜拉的故事”这个病例颇具争议,《谋杀的解析》因此就能从容不迫地将它说个天花乱坠。情欲、爱情、肆虐狂、同性恋和“移情”(包括从文学和心理学上对“移情”的描述和阐释)都一古脑儿地在小说的情节中相互牵扯,彼此交缠,让读者沉溺其中,无法脱身。真实与虚构共存,学术气和故事性齐舞。《谋杀的解析》就这样妖娆无比地释放着自己的诱惑力。至于最终凶手落网的结局尽管出乎意料,人们的思考还会难以释然。

在《谋杀的解析》中,除了对“俄狄浦斯情结”和《哈姆雷特》的全新读解,荣格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传承和背叛,是这部小说将悬疑惊悚小说“全面升级换代”的一个显著特色。一般来说,虚构作品多半在情节安排和场景描述上花力气,而《谋杀的解析》却更上一层楼,鲁本菲尔德充分调动了学术研究的考证功力。他在移花接木、李代桃僵时,为了让真实史料和虚构情节有机融合,还详细研究了20世纪初的纽约曼哈顿,对此时此地的建筑、街道、社会风俗,在小说里一一复原,包括出租汽车的油漆颜色,都按当时史实进行叙述和描摹。在意于以真写假,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看来除了调制鸡尾酒的技巧,鲁本菲尔德先生还有一手如今古董商“做旧”的本领。此技巧,那本领,让《谋杀的解析》成为悬疑小说中“羊群里的骆驼”。

《谋杀的解析》,(美)贾德・鲁本菲尔德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