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战期间鲁迅在香港、新马等地引起的文化反响

2006-1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葛 涛 我有话说

2006年9月,香港“鲁迅是谁”展现场。洪少葵摄在抗战初期,香港和新马等地多次举行了纪念鲁迅的大会或展览,不仅促进了鲁迅在这些地区的传播,而且也有力地宣传了抗战救亡的思想,为发动民众支持国内的抗战作出了贡献

。1941年12月,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香港和南洋地区相继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进步的文化界受到日寇的迫害,悼念鲁迅的活动也随之被禁止。

香港地区的反响

1938年10月9日,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邀请文化界人士举行了题为“怎样纪念鲁迅”的座谈会,讨论怎样“纪念鲁迅”,茅盾出席并讲话。10月17日,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发表了鲁迅纪念活动的计划《如何纪念伟大的战士――鲁迅》,强调要把纪念鲁迅与抗战形势结合起来,要学习发扬鲁迅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当此武汉的战争一再展开,以及日人开始大规模进攻华南的时候,我们来举行伟大的文学导师,英勇的民族解放战士――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我们必须把纪念鲁迅的工作与目前整个严重的局势,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要学习鲁迅决不妥协的精神,打击目前因华南战争爆发而可能更加活跃的动摇妥协挑拨离间的阴谋事实。”

会议决定香港文化界今后主要进行如下的纪念工作:“A、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一)反帝反封建;(二)反汉奸;(三)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四)绝对不动摇妥协投降;(五)正视现实,暴露丑恶。B、学习鲁迅的创作方法:(一)深刻的观察;(二)严密的分析;(三)具象的表现;(四)尖刻的讽刺。C、纪念鲁迅的实际工作:(一)出版纪念专号;(二)举行盛大的纪念会;(三)用实际行动来发挥鲁迅的精神,随时随地的肃清动摇妥协的亡国阴谋;(四)热烈的号召募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基金,将这项工作作为一种运动普遍的伸展开去;(五)接收并发扬鲁迅之文学遗产,加强抗战文学运动。”

可以说,这个纪念鲁迅的活动计划把纪念鲁迅与抗战宣传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弘扬鲁迅的战斗精神来加强抗战期间的文学活动,并批驳鼓吹对日妥协投降的言论。

10月22日,在广州沦陷的次日,香港文化界人士四百多人集会纪念鲁迅逝世二周年,流亡在香港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首先演唱了纪念鲁迅的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你@我们每个中国的子孙@我们尽各自的力量@追随先生的奋斗精神@二年光阴过得快@到如今四万万五千万的同胞@已经结成铁一般的战线。”阳翰笙代替蔡元培担任会议主席,他在致词中说:“在今天我们纪念鲁迅先生的死,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战斗的精神,不妥协,不苟且的精神和敌人战斗到底!第二,鲁迅先生生前是主张抗日的,主张中国人大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主张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敌人最怕的是中国的大团结,所以他们是想尽力量来挑拨离间,分裂我们,好像最近在港散布各种无聊的谣言。所以,今日我们纪念鲁迅先生,要加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第三,武汉紧急与广州的沦陷,托派汉奸亲日派又放出妥协求和的空气,在这时候我们要学习鲁迅来揭破他们,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能保障我们胜利的把握。”茅盾接着介绍了鲁迅的生平,他说:“我们要学鲁迅,就得研究鲁迅先生一生战斗的过程……我们纪念鲁迅先生要抗战到底!”许地山鼓励大众要学习鲁迅的不愿做奴隶的精神。漫画家陈伊范在发言中强调:“在这抗战中,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大会最后在演唱《救亡进行曲》后散会。另外,当时误传上海的鲁迅故居失火,鲁迅的部分藏书被毁,大会为此特向许广平发去了慰问电。

这次纪念鲁迅的大会较好地贯彻执行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发表的鲁迅纪念活动的计划,在广州沦陷的次日,把纪念鲁迅与抗日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而且鼓舞了文化界人士抗日到底的士气。

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1939年10月19日,“文协”香港分会等团体举行了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胡乔木、戴望舒、叶灵凤、刘思慕、陆丹林、冯亦代、袁水拍等文化界人士出席。林焕平、陆丹林先后讲话,《救亡日报》记者叶文津介绍了延安鲁艺的情况以及在平汉铁路抗日前线上纪念鲁迅的情形,他特别指出,鲁迅先生感召之大,就是在前方的人也不会忘记10月19日这一天。纪念会还演出了节目。同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的编辑杨刚召开了题为“民族文艺的内容与技术问题”的纪念鲁迅座谈会,许地山等20多人出席。10月22日上午,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在香港璇宫剧场上演了由容纳执笔改编的独幕话剧《长明灯》。

1940年,“文协”香港分会等文艺团体联合举行了鲁迅诞生60周年纪念会,300多人出席。会场上悬挂着叶浅予等人创作的巨幅鲁迅肖像。

据郁风回忆:“抬头正面只见一幅巨大的鲁迅头像,在灯光下黑白分明如刀切的面部造型,简洁、夸张,但一看就是鲁迅,给人以不能忘记的深刻印象。许地山主持开会了,萧红报告生平,张一?讲话,徐迟朗诵诗,长虹歌咏队的合唱,都是站在这幅巨像前。”“现在说到那幅巨型头像了,他就是叶浅予作《耕耘》赠读者的那幅鲁迅画像的放大。纪念会的前一天,在香港坚道13号A,全国漫协香港分会的会址,一间大厅的地上铺好一块三米多高,两米多宽的白布,用木炭打好格子,在《耕耘》赠读者那幅画像上也用铅笔打好同样数量的格子,参加者有漫协同人张光宇、丁聪、谢谢、叶浅予、糜文焕、张正宇、郁风,大约是浅予先用墨线钩稿,然后每人负责多少格,工具‘画笔’只是一团旧报纸,攒的紧紧地,就用它醮墨汁拍到布上,形成不规则的有空隙的墨点,掌握好每人与别人相接处的疏密浓淡的统一,就算完成。据发表这照片的《星岛日报》说明,只用一个半小时。这种在普通白粗布上面用墨、也可用水彩和广告色画画的办法,在抗战开始时被漫宣队和其他美术工作者普遍采用过,画好后,挂在街头或上下用竹竿挑起举着游行。”(郁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鲁迅研究动态》1987年第9期)

会上还演唱了专门为纪念鲁迅诞生60周年而创作的《献诗》(赵不炜作曲):“今天给生命欢呼,八月浙江潮诞生,民族魂诞生了,欢娱今天,八月三日,欢呼革命人道主义者的诞生。”

会议主席许地山首先致词,他指出,古往今来去世后受人“祝寿”者,实无几人,近代则仅先总理孙中山先生一人。萧红接着介绍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徐迟朗诵了鲁迅的作品,长虹歌咏团演出了宣传抗战节目。会议在全场合唱的《鲁迅先生纪念歌》的歌声中结束。

这次纪念鲁迅的大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星岛日报》报道:“这只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思想、行动在民族革命的思潮中,是继续高涨着,有一种推动的力量存在着。中国的抗战已进入了第四年,多少英勇的战士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牺牲了个人的利益,这正同鲁迅先生一样,一生在艰苦斗争中不屈不挠,未被压迫的民族呼号呐喊,为自由正义抗争到底。黑暗中,执着火炬,奋勇前进,不妥协不投降,他是一个民族革命的斗士,中国不亡,鲁迅先生的精神是永不朽的。”

当天晚上,香港“漫协”在香港孔圣堂集体演出了由他们集体创作的哑剧《民族魂鲁迅》,张宗古扮演鲁迅,这是鲁迅形象首次出现在舞台上。

据郁风回忆:

原定有个专为晚会而写作的报告剧《民族魂鲁迅》,好像是萧红写的,但太长,只有一个星期时间,很难排演。于是有一天我们在厂区的小小的加拿大餐厅,有丁聪、亦代、徐迟和我,喝了许多咖啡,谈了许多设想,逐渐落实到现有条件可行的程度,弄出一个四场哑剧《民族魂鲁迅》。首先,哑剧不要台词,全靠表演和舞台气氛,再就是利用《耕耘》刚发表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作为主题音乐,这样,脚本的构架就打起来了。据丁聪回忆,第一场就是他演独角戏,表现那个时代彷徨的青年。大约第二场就有柔石等五人被捕和殉难,然后是鲁迅出场,在月光下徜徉沉思,随着音乐,有男生伴唱:“惯于长夜过春时,……月光如水照缁衣。”扮演鲁迅的是一位叫张宗古的同志,他属于业联,亦代记得他是上海银行的职员,如今不知道在哪里了。由于他的相貌、体形、高度比较像鲁迅,就由他扮演。张正宇给他化妆,醮胡子。同时演出的还有田汉改编、著名电影演员李景波自导自演的话剧《阿Q正传》第五幕;冯亦代导演、业余联谊社业余剧团(工人店员、银行职员组成)演出的《过客》。(郁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10月19日,“文协”香港分会等团体联合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会。林焕平担任主席,胡愈之讲话,他介绍了自己参加过的上海、武汉、桂林纪念鲁迅的活动情况,认为纪念鲁迅的活动已经和民族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他指出,“每到这一天,参加这一个会的时候,就感到这一天必是历史上永不磨灭的一天。凡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永不会忘记这民族的斗士的。其次,每一次参加这个会,就会想到当前的中国,想到我们的民族”。最后香港业余联谊社朗诵了鲁迅的《过客》。

在此期间,“文协”香港分会、中华全国漫画界协会、中华木刻协会还举行了木刻展览会,展出了两百多幅木刻作品,其中有多幅鲁迅肖像的木刻。《星岛画报画刊》出版的展览会特辑的《前记》说:“这次展览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中国新木刻诞生的十周年。特辑刊出展览会的主要内容:一、全国木刻家创作木刻两百十件。二、木刻宣传招贴,抗战门神画、斗方、木刻连环画等。三、木刻专集,木刻刊物。四、有关中国木刻运动之史料。五、德国木刻大师丢勒作品全集,荷兰拜因《死的舞蹈》木刻连环画,布利斯著《世界木刻史》等西方木刻参考资料。”这是一次内容丰富、颇多精品的展览,也是第一次以纪念鲁迅的名义展示中国木刻运动在初期成长发展的状况。

10月21日到23日,萧红为纪念鲁迅诞生60周年而创作的话剧《民族魂鲁迅》在杨刚主编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剧刊上连载,这是第一部以鲁迅为主人公的话剧剧本。同期,香港漫画家协会的成员丁聪、冯亦代、郁风等和徐迟也集体创作并上演了四幕哑剧《民族魂鲁迅》。

为纪念鲁迅逝世五周年,1941年10月19日,“文协”香港分会在福建商会四楼举行了纪念鲁迅逝世五周年晚会,柳亚子、茅盾、林焕平、乔木、夏衍、杨刚、唐英伟等300多位文化界人士出席。在全体与会者向鲁迅遗像行礼并默哀三分钟后,会议主席马鉴致词,胡风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徐迟朗诵了鲁迅的作品,柳亚子、茅盾、林焕平、乔木、夏衍讲话。

在上述活动之外,香港地区也陆续出版了大量的鲁迅著作,1939年还出版了一本由国内外的世界语工作者蔡岩、方善境等人翻译的世界语版的《鲁迅小说选》,收录了《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等11篇小说,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语的传播,也推动了鲁迅著作在世界与读者中的传播。

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反响

1939年10月15日,在鲁迅逝世三周年来临之际,针对新马地区一些文艺界人士宣扬的不必年年在鲁迅忌日举行纪念活动的观点,旅居马来西亚的郁达夫在新加坡《星洲日报》的副刊《晨星》上发表了《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一文,强调应当在鲁迅忌日举行纪念鲁迅的活动:

有人说,我们日日可以展诵先生的遗著,便日日可以纪念鲁迅,正不必限定这一日逝世之日,来一番热闹。流成事过即忘的,追逐时髦的现象,这话,虽然也有理由;但我们对一位值得崇拜的对象,总想越纪念越好,越是从各方面来怀念他的人格,思想,行动,越可以勉励我们自己,安慰我们自己。假使我们于日日纪念他,学习他之外,更在这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再来一次热烈的纪念,那不是更好吗?

郁达夫最后强调说:

总之鲁迅是我们中华民国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文人,我们的要纪念鲁迅,和英国人的要纪念莎士比亚,法国人的要纪念服尔德、毛里哀有一样虔敬的心。虽则因目下时局和环境的关系,我们或不必铺张,不必叫嚣,但我们的要热烈纪念他,崇仰他的这一般热忱,想是谁也深深地感到的。

1939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郁达夫主编的《星洲日报・晨星》刊登了多篇回忆纪念鲁迅的文章,并连载了特约萧红撰写的《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一文。

相比于香港地区纪念鲁迅活动的规模,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的纪念鲁迅的活动不仅规模更大,而且也更为隆重。

1937年10月19日,新加坡的30多个华人团体举行了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马华文艺界、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的人士以及海员、电车工友,甚至小学生,共2000多人参加,这是新马地区举行的第一个盛大的纪念鲁迅的集会。会场正中悬挂着鲁迅遗像,会场上张贴着悼念鲁迅的长联:“生抱大无畏精神,暴露封建流毒,攻击社会蟊贼,老而弥笃,?始终努力奋斗,长使青年齐敬仰。”“举国正在真诚团结,收复领土主权,打倒民族敌人,武则用枪,文则用笔,展开全面的抗战,缅维先觉是凭依。”

青年励志社的负责人、《星中日报》编辑主任胡守愚担任大会主席,他在开幕词中说:“我们纪念鲁迅,不在于形式上的纪念,而贵在学习鲁迅的奋斗精神。鲁迅的伟大,在于他一生不为恶劣势力所屈服,自始至终不断以最坚强的精神与恶势力搏斗,至死不渝,这是我们青年所应该学习的。”这次纪念鲁迅的大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鲁迅在新马地区的传播,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马地区的华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运动。(彭小苓《马来西亚华侨文艺界的鲁迅纪念》,《鲁迅研究资料》第12辑)

此后,新马地区又陆续举行了几次小规模的纪念鲁迅的会议。1939年10月19日,新加坡爱同校友会和青年励志社举行的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郁达夫出席并致词。据王映霞回忆:

二十八年的十月十九,除掉看见各报的副刊上出了纪念专刊之外,我还去参加了一次星洲各学校所联合组织起来的鲁迅先生逝世的三年忌。那一天的会场并不十分宽大,可是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以至三四十岁的男女教员们,全都自愿参加挤成了满满的一堂。会场中的空气严肃,以及每个参加者的哀容,为文化水准低落的南洋所不易多见的,而同时,在马来群岛的槟榔屿,马六甲,吉隆坡,亦都以大小不同的仪式举行庄严的哀悼。(王映霞《杂忆鲁迅先生》,《鲁迅研究资料》17辑转载)

新马地区多次举行纪念鲁迅的会议,与当地的左翼文化人的大力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加坡学者王润华指出:“共产党在新马殖民社会里,为了塑造一个代表左翼人士的崇拜偶像,他们采用中国模式,要拿出一个文学家来作为膜拜的对象,这样这个英雄才能被英国殖民主义政府接受。鲁迅是一个很理想的偶像和旗帜。”因此,“鲁迅作为一个经典作家,被人从中国移植过来,是要学他反殖民、反旧文化,彻底革命,”他们“要利用鲁迅来实现本地的政治目标:推翻英殖民地”。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以左翼文人的领袖形象被移居新马的文化人用来宣扬与推展左派文学思潮。除了左派文人、共产党,抗日救国的爱国华侨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塑造鲁迅的英雄形象”。(王润华《从反殖民者到殖民者:鲁迅与新马后殖民文学》,转引自西海枝裕美《“1999东亚鲁迅学术会议”综述》,《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2期)

新马地区华人作家虽然远离中国,但因为文化的亲缘关系,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了国内新文学作家的影响,其中又以受到鲁迅的影响最为突出。

马来西亚作家韩山元(章翰)在《鲁迅对马华文艺的影响》一文中指出:“鲁迅是对马华文艺影响最大、最深、最广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在马来亚广泛流传着一个小册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全是歌颂鲁迅如何伟大的;鲁迅的作品作为经典被新马作家最大程度的模仿、移植,光是《阿Q正传》就有上十个摹写本、改写本;鲁迅的杂文在新马被极度推崇,成为一种主导型的写作潮流:新马作家、学者房修、赵戎、高潮、方北方等论述文学问题处处以鲁迅为依据;鲁迅逝世后新马文化界对他的悼念,是新马追悼一位作家最隆重、最庄严、空前绝后的一次。”韩山元特别强调鲁迅对马华文化界的影响:“鲁迅是马华文艺影响最大、最深、最广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对于马华文艺的影响,不仅是文艺创作,而且也遍及文艺战线、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的改造各个方面。不仅是马华文学工作者深受鲁迅的影响,就是马华的美术、戏剧、音乐工作者,长期以来也深受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在文学的领域,就是在星马社会运动的各条战线,鲁迅的影响也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们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作家,在马来亚享有鲁迅那样崇高的威信。”

受到鲁迅的《阿Q正传》的影响,新马地区的一些作家结合新马地区的社会情况创作了各种南洋版的《阿Q正传》,如吐虹的《美是大阿Q别传》、丁翼的《阿Q外传》、林万菁的《阿Q后传》、李龙的《再世阿Q》等,这些南洋版的《阿Q正传》揭露出殖民统治下新马地区华人的“拜金”、“逐色”、“忘祖”(反对学习华语,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崇洋”等国民劣根性和“精神胜利法”。这些作品作为鲁迅的《阿Q正传》的模仿之作,虽然在艺术上还存在不成熟之处,但对于揭露新马地区华人的国民劣根性以及传播鲁迅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收入《鲁迅文化史(1906―2006)》,即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