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战争风云》

2006-1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施亮 我有话说

《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这两部巨作的作者赫尔曼・沃克于191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城,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毕业后一度替著名的广播剧演员写稿。珍珠港事件后,他参加了美国海军,作为驱逐舰军官在南太平洋服役四年。这一段生活,为他以后从事军事题材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在1952年出版了一

部描写美国海军的小说《凯恩舰哗变》,获普利策文学奖。《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中,描写了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的生活,作者在该书前言中生命这些人物故事“纯属虚构。”但是,作者的战争经历无疑为塑造主人公栩栩如生的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赫尔曼・沃克的祖父曾是沙皇俄国犹太教区的拉比,父母是俄裔犹太移民,沃克从小受到犹太教的正统教育,当作家后还出版过一部论述犹太人生活方式的著作,这些家庭背景与履历也为他在该书中描写犹太作家和娜塔丽,以及他们在战争中颠沛流离和犹太集中营的苦难生活,无形中提供了写作源泉和灵感。《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中还描写了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以及希特勒、墨索里尼、戈林等著名历史人物,作者称“书中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因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美国《出版周刊》介绍此书创作过程时说,作者“从1965年就系统地阅读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著作一千余册,着重研究邱吉尔的著作,并对邱吉尔表示钦佩。”

《战争风云》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出版时即引起轰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专文介绍作者及此书,认为此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与和平》,”说沃克至少在篇幅上已超过了托尔斯泰。《纽约时报书评》则认为此书“有两个优点,一是故事的叙述比较生动,一是篇幅大,材料丰富,35岁以下的读者都可以从书中获得不少知识。”美联社记者索尔・佩特在1972年12月20日的电讯中报道:“尼克松总统的办公桌上放着《战争风云》,书中有二十几处夹着小纸条,看来这是部受总统重视的书,书中的主人公甚至比基辛格更加频繁地往来于各国首都。”记者还认为,该书的一个主题是写“识不透国际谈判的欺骗性有多么危险。”

《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的中译本是先父施咸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时出版的。目前,我手头上还留有一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3年9月内部发行的《外国文学情况》,上面有“内部资料”的字样。这本内刊约有4万余字,绝大部分内容是《战争风云》情节故事的缩写,后面附有近两千字的“美国报刊评论《战争风云》”。父亲写这份内容简介,他避免干巴巴的行文,防止将生动情节抽象化,有意识渲染一些故事细节。他对我说:“我争取要让人看了这份简介,就忍不住想看全书。”他的意愿实现了,果然不多日子,上面有人看到这份《外国文学情况》,便命令组织人翻译此书,当然是准备作为“内部参考”的书籍而少量出版的。父亲当时大为兴奋。那个年月,正是“四人帮”横行时期。父亲心情压抑无事可做,此时总算可以拿起笔搞文学翻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战争风云》一书是由父亲主持翻译与统稿的,有肖乾、朱海观、王央乐等10人翻译此书。肖乾先生与父亲同一单位,父亲很高兴与之合作,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肖乾先生正在英伦三岛,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咨询于他。我那时在父亲统稿时经常乘机翻看,曾经读过肖乾先生用钢笔工整写下的译稿,还时常夹有几张写给父亲的便条,大都是关于统一人物和地区译名方面的建议。

我已记不清最初的内部书是哪一年出版的,家中也未保存这一版本。只是记得,“供内部参考”的那一批书发行后,经常有些人走后门托父亲买这一套书。甚至我家保存的一份校样稿,也常常有人借去看。但没过几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公开出版此书,这就是1979年4月出版的中译本的初版本。第一版便印了4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人们在新华书店排起长队购买此书。事实证明,中国人是渴求了解外部世界,愿意吸收外来文化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