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尽的诗情

2006-1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秦昭 我有话说

昊苏的诗集出版了,我由衷地为他高兴。这本诗集收入他从1990年――2005年16年间的诗作共365篇。我深感它的厚重,不仅因为它的内容跨越时间,跨越空间,极为丰富和广博,而且我也知道这里面承载着他无数的艰

辛与欢乐,透视着他那质朴真诚的赤子情怀。

昊苏爱写诗,善写诗,诗与他同行,与他同伴。有人说这是他的家传,的确,他这种诗情、诗缘是与生俱来的。儿时的他就编出了咿咿呀呀的儿歌。那是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期,父亲陈毅是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捷报频频传来,母亲带着孩子们在大连后方,要他们给爸爸写信。刚刚7岁的他就写出了“爸爸在前方打胜仗,妈妈在后方很健康,打垮了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活不快活”的儿歌。上世纪60年代,夏季到北戴河海滨,妈妈总是要给他们布置作文,他那时曾写过一篇很长的白话诗《在大海边上》,描写大海的壮美、宽广和波涛汹涌。文革时期,他到南京部队农场劳动锻炼。虽然家庭受到政治冲击,但是在解放军的军营里,在淳朴的战士中间,他感到温暖和快乐。他参加到宣传队中,最喜欢和战士们在一起唱革命歌曲,他还负责编写诗歌、快板、朗诵词等。1972年父亲逝世以后,他协助母亲张茜编辑《陈毅诗集》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在此期间一直得到恩师赵朴初的亲自指导和传授,加上他自己的努力,以后便逐渐开始了他的诗词生涯。1988年当他出版第二本诗集时,赵朴老亲笔为他题字:“继青松之志兮,大雪压而挺其直干。继春兰之志兮,处幽谷而清芬益远。能好学而力行兮,观其人不狂不狷。善继志以述事兮,观其诗可群可怨。”(青松,春兰分别指他的父母)。

他不尽的诗情,来自深厚的情感。他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对亲爱的祖国,对伟大的事业,对英雄的人民,对壮丽的江山,他满怀着激情,饱含着深情。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他都要写一首热情洋溢的贺年诗,表达美好的祝福,并作成小小的贺年卡,送给外国友人、中国朋友。诗是他最好的语言,他用诗讴歌时代,讴歌祖国,讴歌英雄,讴歌他从事的春天的事业和友谊的百花园。诗歌唱出了他的心声,陪伴着他的匆匆步履、火热年华和漫漫征程。

他不尽的诗情,来自真诚的情意。他是一个胸襟坦白的人,他的诗也如同他的人一样,明快而不晦暗,晓畅而不艰涩,欢欣而不沉闷。如清泉流水,似晴空万里,情深意切,真挚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韵律平仄粘连对仗均严格工整,形式又多种多样。律诗、绝句、五言、七言、词、曲、俳句、古体诗、白话诗。他善于用诗抒发情怀:对父母的无限思念,对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对师长友人英烈的沉痛哀悼,对弟妹表达着手足亲情,为亲人、故里献上浓浓乡情,给妻子以美好祝福,对儿子寄予殷殷期望。

诗记录着他的足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爱这方养育着他的土地、这片父辈征战过的江山。他走遍祖国的山川,每到一处总要拜谒烈士灵园,参观旧居,告慰长眠在那里的先烈英灵,用诗的语言表达他心中的敬仰和哀思。在战争的烽烟里,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在革命的征途中,父亲走过的道路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创业艰难百战多,奋起工农千百万”。他在井岗山、赣南体会红军初创时期父亲经历过的艰苦年月。那星星之火,八一军旗,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都会点燃他心中的熠熠诗情。70年代他曾以简朴的行程,沿着新四军东进的路线,在安徽,苏北一代调查访问学习近两个月,写成《苏皖行》组诗,包括50余首诗。90年代他带着妻儿回到江苏盐城,凭吊新四军的旧址,纪念军部重建五十周年。回到他的出生地阜宁停翅港,回到他幼年时生活过的山东沂蒙山区,并用深情的诗歌表达对老区人民的思念和感怀。他曾经登上太行山领略那“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壮丽景色。他曾经亲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战场,感受那“逐鹿中原,纵横驰骋,神兵天降,乾坤巨变”的胜利,留下了豪迈的诗篇。

诗中积淀着他的学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注重文化,酷爱文学历史。他有着阅读的习惯,外出总要带很多书。他走到哪里,都要了解并研究那里的文化历史和遗址、遗迹。在山西雁北他“纵情想象那汉唐的雄关”,“极目四望这辽宋的壁垒”。在太原晋祠重温周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和阅读唐太宗手书《晋祠铭》,他赞美这“盛唐的源头,三晋的首府”,写下热情的颂歌。在河南他钟情于那里丰富的中原文化和三国文化。在沈阳他详细寻访前清的历史。从努尔哈赤刚开始称帝的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到后来的辽阳,到最后的沈阳故宫,以及他的陵墓东陵和皇太极的陵墓北陵,和后来顺治为祖先们修建的永陵。在永陵的后面有一座启运山,连绵十二座峰,神奇地预报着清代十二个皇帝的命运。真是惊人的巧合!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他在诗中写到:“……盛世的辉煌已化作云烟,末世的凄凉也幸运翻篇;创业的老祖曾攀上山顶,骄奢的后代终跌落平原……”。他带着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极大热忱,走遍祖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32个省市,游历四大名山。每到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诗作。他用诗的语言记录历史,讲述历史,传承文化。感悟时代变迁,启迪智慧,激励人生。

诗中闪烁着他的才学。希腊是他一直神往的地方,他“渴望那万里的巡航,去探访神和英雄的行踪。感受三千年历史的光芒,走进欧罗巴文明的殿堂”。他熟悉并迷恋那流传久远的希腊神话,在诗中感叹那长达10年充满爱恨情仇的特洛伊战争。爱琴海上他为年迈的国王和英雄的儿子之间动人心弦的故事惋惜:“伟大的英雄从海岛凯旋,忘记把船帆的颜色更改,年迈的父亲失去指望,从山崖跳下葬身于大海……夕阳有意要把山崖染红,岁月无情已将神庙毁坏;英雄与父亲的悲剧传说,伴随着海之歌永远存在。”俄底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下成为弑父娶母的罪人,德尔斐阿波罗太阳神殿中的“大地之脐”,气势恢宏的荷马史诗,都使他心潮激荡。在希腊他如鱼得水,自由地徜徉在欧洲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他在希腊写下的16首诗汇成了一本诗集《追寻神迹》在希腊出版。他对希腊文化的熟悉了解让人惊异,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他善于学习,善于读书,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并且达到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

诗中唱出了他的心声。诗以言志,他在诗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怀。他时时记得自己是:“党的儿子,红军的后代,不敢辜负前辈的光荣。忧乐都应为天下计较,文化建树才是真正可贵。”没有忘记自己“出生在抗日烽火之中,马背上走过解放的路”。他的心中一直被英雄和英雄的事业激励着:“老一辈的旗帜是那般鲜红,新中国的事业是如此豪迈”。“用不完的财富是前辈留下的教诲,还不清的债务是双亲交付的责任”。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毕生思进取,事事俱艰辛,不负天华景,要争世纪春”,“入老不休闲,辛勤过马年,成名非所料,做事要当先”。他热爱他所从事的民间外交工作,他把友好事业看作是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争取世界的支持与同情。他尽职尽责,尽心敬业,走遍五大洲的90多个国家,写下167首热忱的诗篇。播撒友谊的种子,唱响和平的颂歌,为国家广交朋友。他一直认为:“友谊花开带来永远的春天,为友谊工作就是春天的事业”。

诗中凝聚着他的辛劳与汗水。天道酬勤,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勤恳的人。几十年来他笔耕不缀,辛勤耕耘。无论是繁忙的公务间隙,还是出访的旅途之中,他都手不释卷,坚持写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飞机上,汽车上写成。经常发现在一些用过的信封上,节目单的空白处,有时是宴会的餐巾纸上,或者是会议室的便条上,都记录着他吟咏的诗句。他习惯于清晨写作,有了灵感一大早起来就欣然动笔,出门之前就写出新的文章和诗篇,就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长期的伏案写作,使他的毛衣袖子都磨出了窟窿,稿纸总是不够用,一支支圆珠笔都磨秃了头。他是一个文思敏捷的诗人,也是一个多产的诗人。1990年在山西参加外事工作会议。8天会期他写了8首诗,有感于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以诗抒怀,以诗记录行程。1993年到新疆参观访问,10天写了一组新体诗,共13首。记录沿途丰富的见闻和感想。2000年儿子兴华赴欧洲学习,临行的那天早晨,他写下了情意深长的送行诗:“西行万里急如风,又似常言紫气东,欧陆风情称万种,神州挚爱在心中。少年慷慨出乡关,指日学成凯歌还,奋进人生今作始,坚持下去便无难。成才宿志有时酬,报国初心无日休,往昔天真身手嫩,来年潇洒走全球。国门大敞送兴华,要学英雄不恋家,负笈西游播种事,一家三代育新花。”在2002年访问古巴时,早上到迎宾馆的湖边散步,晨雾中他看见湖边的一棵大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白花。走到跟前才知道,原来不是花,而是鸽子在栖息,有人来了,鸽子一下都飞走了。这景色让他陶醉,在回房间的小路上就吟成了《湖边小路即景》的诗:沉睡的湖面还弥漫着薄雾,我已踏上露水打湿的小路,远方一些盛开的白花向我招手,近看是成群的鸽子栖息在大树……宁静的氛围让过客深深陶醉,热烈的情怀向庭院悄悄倾诉,愿你美丽的国家相约并相许,这里是我爱心永远的留恋之处。早在1977年,他曾仿《春江花月夜》的形式,写了一首纪念毛主席的诗――《中秋明月夜》,发表在《诗刊》上。《人民日报》认为挺好,想在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刊登,他认为重复发表不妥,答应再另外写一首,很快他又写出了一首《忆导师》给《人民日报》。也同样采用了《春江花月夜》的形式。

他在几十年的诗词生涯中,不辞辛苦,不断进取。在最忙碌、最疲困的时候,也没有懈怠过。他以顽强的毅力,超乎常人的精力,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积以时日,收获着大量的诗作。《时空的跨越》这本厚重的诗集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也饱含着他无尽的欢乐与欣慰。这里面记录了他的人生步履,述说着他的赤子情怀,把它亲历过的那么多美好的瞬间,像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陈昊苏诗集:时空的跨越》,陈昊苏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