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庆西:Discovery化的中国阅读

2006-12-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6年是中国书业愈显Discovery化的一年。

电视节目Discovery十年前进入中国,据说那时只有两三百万家庭观众。可是,那些上天入地的猎奇题材,那种拍摄精美的高清画面,很快就俘获了愈来愈多的中国

观众。甚至片子里那种带着疙里疙瘩的翻译腔的中文解说,也都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之前,中国电视专题片还都是一副宏大叙事的社论腔。据最近的数据,现在每天已有四千五百万个家庭大约一亿中国观众在收看这档子节目。许多家庭都把Discovery作为子女课外教育的一种知识渠道,许多公司白领从Discovery节目中知道了马达加斯加的环尾狐猴,见识了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从沉睡海底的俾斯麦号战舰,到电子显微镜下的蛋白基因片断,Discovery的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所谓“知识”、“教育”、“娱乐”三位一体的打包处理把亿万观众打理得舒舒服服,好歹把知识分子打造成了“知道分子”。

其影响尚不止于此。重要的是它锻铸了一种接受理念。90年代以来,电视始终是领导中国图书市场两大核心力量之一(另一个核心力量是应试教育),从电视剧脚本到节目主持人一窝蜂的攒书,从“超女”的延伸产品到“百家讲坛”的謦咳余唾,除了教材教辅整个书市就靠电视忽悠了。但是,Discovery的影响却跟一般电视节目不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资源,图书出版很难跟风逐影地去摹仿(虽说也有),它对书业的影响与其说如何启发了出版人,不如说是实实在在改造了中国人的阅读口味。在这个知识早已符号化的时代,当“国学”也像黄金期货一样震荡走高的时刻,当生意人纷纷成了“儒商”的今天,一场沐猴而冠的文化时装大甩卖便开场了,Discovery就是挠准了人们这根痒痒筋。俗丽化的“知识”和“文化”,浮光掠影式的中西杂学,合力打造着当今的博雅君子。

当然,易读是首要因素,重要的怎么把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变成蒙学读本,怎么把满汉全席搞成包装闪亮的垃圾快餐。如今“文化”愈来愈成了关乎体面的物事,而阅读愈来愈是难事一桩。从前些年所谓“读图时代”开始,出版界一直在追寻低俗化的阅读趋势,有过胡乱贴图的一阵,也走过一段卖弄情色风月而完全剥离文化的弯路。看来仅仅低俗是不够的,光从歪门邪道上打主意也难以做大做强,真正的畅销书是能够将俗趣“炫”成高雅,将不咸不淡的玩意儿调理得有滋有味。这年头从房地产到街头卖糖炒栗子的都要大做文化概念,做出版的搭上新知旧学才是正途,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都是可以拿来做门面的。如何让人不费劲就变得腹笥充盈,这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找准这条不学有术之道,那算是学到了Discovery的一点真经。别怕人家说你胡侃三国(那叫“个性化写作”),别怕人家说你注水(那叫“心灵鸡汤”),别怕……这就是人家搞电影的能将“晚饭”做成“夜宴”的诀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