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缪哲:强为一谈以志吾愧

2006-12-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岁末去南京,日日游嬉。夜深到阳台上远眺,则见河海大学的宿舍里,总有书灯如豆。因口占一诗说:排云楼上寄闲身,日日懵腾买醉吟。寒鸟声里凭栏眺,夜深犹有苦读人。是自愧日日沉酣,学无寸长的。回家后即

接“读书报”来信,命谈一谈今年所读的书,又尤增愧赧。一年来读的书实在太少了。强为一谈,则举四种,以志吾愧。

1.《顾随诗词讲记》(顾随讲,叶嘉莹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顾随解放前的授课笔记,今由其弟子叶嘉莹先生纪录并整理为书。内容不甚成系统,如《诗经》上一榔头,唐诗上一棒槌,有时又扯到诗词,则知授课是很随兴的。但书是难得的好书。大学中文系的重史而轻作品,虽久遭人诟病,然迄今无大的改观。盖能讲诗词的人实在不多。古人的诗心,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诗词才讲得好,否则就是雾里谈了。以我当年听课的经验,似能作古诗的人最解诗,已故陈贻?教授每要求同学们作古诗词,就是由他本人的体会而来的。顾随是当年著名的诗人,词写得尤清新而流利;在北大又读的英文,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不难的。他的很多讲记,几复活了古人作某一诗的心理与过程,不是老于诗道的人,万万办不来。如今我们皆以中国的文化为自豪,但真能觉其可爱的,很难说有几人;顾随这样的教师、或《顾随诗词讲记》这类的书若更多一些,那这“自豪”就有“爱”的基础了。

叶嘉莹先生记得也好,颇得其精神与口吻。周汝昌先生为写的推荐说:“名师上堂,正如名角登场,你没见过那精气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我没见过。但由叶先生的纪录里,也宛然见其音容。如这一节:

“余有一首《浣溪纱》:

乍可垂杨斗舞腰,丁香如雪逐风飘,海棠憔悴不成娇。

有鸟常呼泥滑滑,残灯坐对雨潇潇。今年春事太无聊。

词写得既无变化,又不长进,有什么意思?”

词写得不坏,否则作者也不会讲。唯最后一句有敷衍的意味,作者念到时似也觉到了,故情绪陡为之转:“词写得既无变化,又不长进,有什么意思?”

最近颇出了几本洋人谈古诗的书,读者不妨找来与顾随的对读,庶可明白王国维称的“隔”与“不隔”的区别。

2.《石涛诗录》(汪世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汪世清先生的遗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石涛诗歌的辑存,为书的主体;二是与石涛的生平与作品相关的题跋、序传的辑录,三是汪先生撰写的《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前两类的篇幅最大,也最重要,是我们研究石涛的第一手资料;至于出处,则广而杂,举凡明清文集、笔记、地方志、已出版的画册、未出版的公私收藏等,皆在搜罗的范围,其中多有稀见的、或以前不为人知的材料。诚如黄苗子先生为撰的序言里说的,这是“历来各家辑录石诗最多、最完善的一本”。

除完备外,这书最便于学者的,是许多诗的后面附有汪先生的考订,内容涉及创作的时间、地点、相关的人物、掌故等。文字不长,但扎实,有用。记得当年读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很佩服诗前的小传,以为言简义丰,倘由我辈写,是篇篇可稀释为万字的“论文”的,结为集子,便可以“著作等身”自雄。汪先生的考订与邓的小传有同风,今天而得见这样的文字,不有“重见汉官仪”之感,在我也太难。

书无汪先生做的序、跋、或体例的说明,看样子是至死不以为完稿。记得《说文解字》里,有许慎的儿子许冲上皇帝的一表,说老父写《说文》,写了一辈子,到老不以为成,不敢奏上;如今病且要死了,不能再改订,只好派我奏上,成也是它,不成也是它吧。段玉裁的注说,古人著书,不自谓是,未死以前,不自谓成。我年轻时读这一节,曾惭愧得汗如雨出。今日捧读《石涛诗录》,汗不禁又涔涔下了。

3.《傅山的世界》(白谦慎著,三联书店,2006)。

书的英文版初登市时,我即有文在《读书》上推荐;今年则有了汉文版。见于报刊的大量评论,良不以我当年的话为虚,以我颇有“为之四顾”之意。

这书是以傅山的书法为窗口,对明末清初社会与文化之景观的一次细察。以前的书法史研究,似少有这样的怀抱。跳出狭义的书法史外、以文化的视角谈书法的倒也有很多。但大都为“玄之又玄”的书法与哲学的关系之谈,“信不信由你”的。这一本书则把明末清初的书法,复原于它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中。这于书法史的研究,是扩张了领土,于文化、社会史的研究,则别开了生面。

4.《读书无新闻》(祝晓风著,东方出版社,2006)。

因有多年的做报人的经历,故对报人的文字,总愿意一读。《读书无新闻》是今年读过的一种。书是祝晓风20年来报刊文字的结集,内容可分为对人、事的报道,与对人、事的评论。唯人、事的范围以学术界为主。

昔黄裳先生做《文汇报》记者,以学界为报道的范围。黄先生生性好奇,通学问,故采写的报道,颇得当日学界的气氛与精神,笔下的学界人物,也栩栩然如生,是宜“宣付史馆”,作民国“儒林传”或“学术史”之素材的。若曰这一本集子,可与黄先生的并美,话固然大了,但总体上说,它可称近十好几年来学界之重要人、事的留影。日后写学术史的人,是可从中取材的。

集内的文字虽多关于大事、名人,但也有谈及文化界“小人物”的。这部分文字,似文情最茂,也最见作者的品格。如《译者倪庆饩》中的倪先生,是南开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我有幸与之相识;他善良,耿介,有性情,以译介英国散文为职志,七十好几了还愁米盐,然其志不辍;《哭国荣》中的严国荣,是西北某大学一讲授唐代文学的教师,因不堪生活、工作的压力,中年陨命。作者一篇评论中,曾说学界的腐败,增加了老实人做事的成本。这些“小人物”,就是作者说的“老实人”;他们做事讲良心,不曲学阿世,但品德却成了负担。他们藉藉无名,愁米愁柴,乃至穷死于沟壑。书的作者虽未能拔之于岩穴,出之于困穷,但为之立传,亦颇得“进处士而退奸佞,黜势力而不羞贫贱”的良史之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