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6永远的怀念

2006-1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王 选

张中行

叶至善

孟二冬

严 恺

杨嘉墀

金玉?

何芳川

潘旭澜

殷之文

蒋维崧

邱竹贤

郑成思

廖冰兄

林 庚

林 焘

许觉民

邹承鲁

徐通锵

梁树权

王 选 (2006年2月13日逝世)

2006年2月13日,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王选生于1937年2月5日,江苏无锡人。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张中行 (2006年2月24日逝世)

2006年2月24日,著名学者张中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张中行,1909年1月7日生于河北香河,原名张璇。师从章太炎,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往天津南开中学教书。1942年,往北京大学文学院任助教。1946年,张离开北大文学院,至第四中学教国文,次年春辞去教职。

建国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一生笔耕精勤,著述颇丰,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顺生论》、《流年碎影》等著作。

叶至善 (2006年3月4日逝世)

2006年3月4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叶至善,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8岁。

叶至善,1918年2月24日出生在江苏苏州,青年时代协助其父叶圣陶编辑少儿书刊,1953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1988年底筹建开明出版社并任社务委员会主任。他先后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届中央常委,第七、八、九届中央副主席,第十、十一届中央名誉副主席,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副秘书长,叶至善的代表作有:科学家传记小说《梦魇》、《竖鸡蛋和别的故事》、《未必佳集》、《古诗词新唱》、《诗人的心》、《我是编辑》、《科普杂拌儿》、《父亲的希望》等,参与策划编辑了《少年百科丛书》,任《叶圣陶集》二十五卷本的责任编辑。叶至善曾荣获梓书奖、伯乐奖。

孟二冬 (2006年4月22日逝世)

2006年4月22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

孟二冬,1957年1月生于安徽宿县,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2004年3月至4月底,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仍坚持为中文系的学生和教师授课。经诊断,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不久因医治无效逝世。

2006年初,人事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向他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他逝世后,中组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严 恺 (2006年5月7日逝世)

2006年5月7日,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墨西哥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严恺,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严恺,1912年8月出生,福建闽侯人,其伯父为严复。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195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1952年起历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院长。1955年兼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兼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院)所长。1973年被聘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技术顾问。1977年受命组建南京水文研究所并任所长。

长期参加长江三峡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和论证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任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专家顾问组组长。

杨嘉墀 (2006年6月11日逝世)

2006年6月11日,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县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1947年至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1968年后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曾当选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其中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第四完成人。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金玉? (2006年6月26日逝世)

2006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金玉?,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69岁。

金玉?,1937年12月26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县。自1959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委员和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国际二叠系上统工作组主席等职。金玉?长期从事腕足动物化石研究,是我国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研究的学术带头人。1997年,他与合作者正式发表了新一代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解决了长期争议的国际地层难题。

何芳川 (2006年6月29日逝世)

2006年6月29日,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芳川,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何芳川,1939年生于重庆市,祖籍山东菏泽。1962年10月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留系任教至去世。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系主任、亚太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组副组长等职。他在亚太研究、非洲史、华侨华人史、亚太区域史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主要著述有《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汇》、《太平洋贸易网500年》(主编,第一著者)、《非洲通史・古代卷》(第一主编,第一著者)等。

潘旭澜 (2006年7月1日逝世)

2006年7月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旭澜,因病医治无效在沪逝世,享年74岁。

潘旭澜,1932年11月生于福建南安。1956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84年由国家学位委员会特评为全国首位中国当代文学教授。1986年被评为全国首位中国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兼任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所长。先后被选为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出版有研究专著、评论集《艺术断想》、《中国作家艺术散论》、《潘旭澜文学评论选》、《诗情与哲理》、《长河飞沫》,散文、随笔集《咀嚼世味》、《小小的篝火》、《太平杂说》。主编《新中国文学词典》、《十年文学潮流》、《当代散文精品珍藏本》、《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

殷之文 (2006年7月18日逝世)

2006年7月18日,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原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殷之文,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8岁。

殷之文,1919年5月30日生于苏州,194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陶瓷工程系硕士学位后回国。他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殷之文长期从事功能陶瓷和闪烁晶体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无机功能材料学科奠基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他成功地开发出了BGO晶体,并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建造探测器提供了万余根这种大尺寸晶体。近年来,他从事卤化物闪烁晶体研究,对BaF2、CeF3、PbF2、CsI(Tl)等晶体均获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蒋维崧 (2006年7月25日逝世)

2006年7月25日,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蒋维崧,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2岁。

蒋维崧,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1938年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蒋维崧以文字学研究闻名,同时又精于书法、篆刻,他的书法诸体皆精,尤擅行草和金文。蒋维崧先生从教六十余年,曾长期主持《汉语大词典》山东编写组工作。著有《汉字浅学》及语言文字学专著、论文多篇。近几年先后出版了《蒋维崧印存》、《蒋维崧临商周金文》、《蒋维崧书迹》、《蒋维崧书法集》等作品集。

邱竹贤 (2006年7月28日逝世)

2006年7月28日,著名冶金教育学家、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邱竹贤,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86岁。

邱竹贤,1921年4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先后当选为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铝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铝工业的一代宗师。

邱竹贤为世界熔盐电解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发现了熔盐电解电极界面现象的基本规律,丰富了熔盐电解理论。他所研究的添加氟化镁等创新技术,为我国铝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成思 (2006年9月10日逝世)

2006年9月10日,著名法学家郑成思,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郑成思,1944年12月出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1982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生院。1993年被中国版权研究会推选为副理事长。同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学位委员会委员。199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为该组织仲裁中心仲裁员。1995年被国际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促进协会推选为执行委员,是执行委员会中唯一的亚洲国家委员,1997年连选连任。199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聘为特约咨询员。2001年当选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

郑成思曾以中文、英文等文字在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出版过《知识产权法通论》、《版权法》等20多部专著及《专利法基础》等译著。

廖冰兄 (2006年9月22日逝世)

2006年9月22日,我国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

廖冰兄,1915年10月21日出生于广州,1935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广州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一、三、四届理事和广东省美协副主席、艺术顾问。

廖冰兄热衷于为扶贫助学筹款集资、热衷于资助重症儿童等弱势群体,于2004年成立了“广东人文学会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

2003年9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中国美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林 庚 (2006年10月4日逝世)

2006年10月4日,中国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52年入北大中文系当教授直至退休。

林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陆续出版有《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林庚先后出版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他的著作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此外,林庚在楚辞、唐诗研究、明清小说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林 焘 (2006年10月28日逝世)

2006年10月28日,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焘先生因病在京辞世,享年85岁。

林焘,生于1921年,福建省长乐县人。1944年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当年夏入该校研究院为研究生。1946年起在该校国文系任教。1952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开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退休。曾担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

林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语音为主,兼及语法和词汇。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写作知识》、《古代汉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福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论文主要有《现代汉语补足语里的轻音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语法和语义问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等。

许觉民 (2006年11月13日逝世)

2006年11月13日,著名现代和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觉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5岁。

许觉民(笔名洁泯),江苏苏州人,1921年12月1日出生。1937年在上海生活书店(邹韬奋主办)工作,同时参加陶行知、邹韬奋等领导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等地下工作。曾参加抗日歌咏队、营救七君子等活动。建国后曾任北京三联书店经理、秘书处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办公室主任、经理、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参考部主任,《文学评论》杂志主编,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顾问等。

许觉民的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评论与研究,主要著作有:《论艾芜的创作道路》、《人生的道路》、《洁泯文学评论选》、《在沉思中探索》、《当代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今天将会过去》等,以及散文集《人面狮身》、《眼睛》、《人间风景》、《读而未竟》、《晨昏断想录》、《风雨故旧录》等。

  邹承鲁 (2006年11月23日逝世)

2006年11月23日,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于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祖籍江苏无锡。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负责A链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得到国际上广泛采用;关于细胞色素b的三相还原,胰岛素A链及B链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变性条件下酶活性丧失先于分子整体的构象变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较高柔性并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开创性工作。他还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徐通锵 (2006年11月25日逝世)

2006年11月25日,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通锵,因病在京辞世,享年75岁。

徐通锵,1931年出生,浙江宁海人。195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理论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他曾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多年,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引导了教研室密切联系汉语实际、以材料的梳理为基础的语言理论研究,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徐通锵最近10年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的语义句法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著主要有《语言学纲要》、《历史语言学》、《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等等。

梁树权 (2006年12月9日逝世)

2006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分析化学家梁树权,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梁树权,生于1912年9月17日。1933年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37年德国明兴(Munchen)大学化学系毕业,获自然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树权从事分析化学科学研究和教育60余年,成果丰硕。早在30年代,他测定出的铁原子量就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纳并沿用至今。多年来他解决了许多无机元素的分析问题,近年又研究发展了新型的高分子显色剂,用于金属离子的分析,在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有很大提高。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还著、译出版了分析化学专著10余册,培养多名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