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巴佬曹乃谦

2007-01-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隽 我有话说

“我是一个地道的乡巴佬。”见到记者,曹乃谦特地强调说,他很高兴大家叫他“乡巴佬”。

1949年出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的曹乃谦,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到大同市。因为生活的拮据,没有奶水,靠喝加糖的米汤长大的他,一直到4岁才开始第一次站立行走。长大成人后,他进了大同市公安局工作,依然一副乡巴

佬的打扮,所以上班时经常被单位的保安拦截,每次都说他不像一名警察。这也有好处,单位一有到农村去办的案子,大家首先就想到曹乃谦,自然而然,他就成了大同市公安局农村破案的一名好手。

曹乃谦喜欢乡下,一直以来,他日常吃的都是土豆、白菜、大烩菜什么的。他说,一进城身体就犯病,一进村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到现在,因为工作在城市呆得久了,他身体还是不太好――走路不稳,说是从小缺钙的缘故,出版社的编辑跟他通电话交代事情,往往说一二三只记住了第三条。

吃乡巴佬的饭,住乡巴佬的窑房,天天跟乡巴佬打交道。所以,他的笔下就只有乡巴佬唯一的这群人。温家窑、要饭调、野酸枣、山药蛋,原汁原味的山西农村生活,原汁原味的山西方言土语,原汁原味的山西特色民歌。以致于有人说,他的语言有股油面味。

1986年,37岁身为警察的曹乃谦开始写小说。起初的创作动机有些出人意外,就是跟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打赌。每次他都是写好两篇,同时向外界投稿。如果有被选中发表了,就承诺请朋友喝酒。除此之外,那时的他,创作确实没有更远大的目标。

就是这样漫无目标地写作、投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曹乃谦的作品被汪曾祺所发现,并亲自写评语,推荐给了《北京文学》杂志,当时杂志社的李陀、林斤澜等都对他的小说评价甚高。经过汪曾祺的举荐之后,曹乃谦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于是就有杂志纷纷来约稿,他还是坚持两篇两篇地投,他的小说也是两篇两篇地陆续发表在国内大刊物及港台报刊上。

应该说,曹乃谦的成名很早了。但为什么长久以来就没有出版社来出版他的作品呢?曹乃谦说,这可能归结为他本人比较懒散和不爱求人的个性。他说,虽然成名很早,但原先的作品全部都是自费出版的,自己向出版社出一笔钱,出版社给出些书。而且,这些自费出版的书,就像乡巴佬一样被冷落在偏远的山西农村,一直见不到阳光。

上世纪80年代末,曹乃谦的作品陆续发表以后,台湾的联合报曾经报道过。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从台湾的报纸上得知后曹乃谦,亲自将曹乃谦的小说翻译成瑞典文,并推荐在瑞典的文学刊物上。

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马悦然将刊登有自己翻译的曹乃谦小说的瑞典文学刊物直接寄到了《山西文学》,还专门向他在中国山西的朋友李锐打听曹乃谦。当时李锐告诉马悦然:“曹乃谦只是大同市的一个警察。”《山西文学》将信件转寄到了大同市公安局,才得知自己的家乡出了大作家,他们马上打电话向曹乃谦约稿。

2004年,曹乃谦突然接到李锐的电话,说:“马悦然到中国来了,他很想见你。让我问你想不想和他见面?”刚做完手术的曹乃谦几乎是激动地告诉李锐:“想见,我太想见他了。”

这次见面,曹乃谦将自己所有创作的30部中短长篇小说都交给了马悦然。

两个月后,台湾著名出版人闻风给曹乃谦打来电话,说马悦然要翻译几部他的作品,并亲自作序。闻风还额外要求他先将这些作品拿到台湾出版。翻译完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后,马悦然打电话给曹乃谦说,很失落,已经走不出温家窑的风景了。

这就是曹乃谦的第一个长篇――《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马悦然翻译并作序,序言的题目叫《一个真正的乡巴佬》。身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他这样评价曹乃谦:“他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作家,他的东西写得实在好。他使用的语言有时候是非常粗的、非常脏的,完全是民间性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

记者获悉,曹乃谦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村庄》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上市。他还透露,《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也正在出版社手中运作,只等出闺。

“操着原封不动的生活口语和方言土语,唱着令人心颤的民歌《要饭调》,曹乃谦就这样荡入了文坛。这么直接、这么彻底地使用乡村语言,曹乃谦是唯一的。奇异的感觉由此产生,他好像是并无意识也无须什么勇气,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一个创举,而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这其中的意义。”太原市作家协会主席杨新雨这样描述他心中的曹乃谦,他非常佩服曹乃谦对所使用语言价值的认定和自信,他说:“曹乃谦拒绝了规范语言,选择了写作直接与生活接轨,甚至拒绝给小说中的方言加注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