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两口子仿佛财神附体

2007-0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

nbsp 供图:Channel4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很多国家都有电视读书节目,但曲高和寡乃至短命夭折的,显然多过雅俗共赏而大获成功者。但英国的“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绝对是个例外,这档夫妻秀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已经重新塑造了畅销书榜的面貌,甚至改变了大众的阅读取向,他们一心要让读书活动去神秘化的努力,不仅征服了百万观众,亦让出版界为之折服。

理查德+朱迪=畅销

在刚刚出炉的2006年全英畅销书榜上,冠亚军得主――凯特・摩斯(Kate Mosse)的宗教悬疑小说《迷宫》(Labyrinth),以及维多利亚・希斯洛普(Victoria Hislop)的《岛》(The Island),均出自四频道(Channel4)的一档电视节目:“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Richard & Judy Book Club)。理查德和朱迪推荐过的其他几本图书,也多在榜上有名。《卫报》称,这么多的作家,都要为此对他们俩感恩戴德。

在该节目提到《迷宫》的第二天,该书出版商便接到6万份新书订单,其销量也很快将《达芬奇密码》甩在身后。另一本原在书榜上排名第768位的小说,由于得到该节目的推荐,也在一夜之间成为长居不下的畅销冠军。

“理查德和朱迪”是一档下午播出的电视脱口秀节目,由一对夫妇理查德・马德利(Richard Madeley)和朱迪・芬尼根(Judy Finnigan)联合主持。2004年,该节目仿照美国“欧普拉读书俱乐部”而制作的“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Richard & Judy Book Club)正式成为固定栏目,每年选出10本书,并在节目中展开讨论。与三心二意,动辄撂挑子的欧普拉不同,理查德和朱迪不仅定期发布推荐书目,还推出了一个由读者票选产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年度小说奖。

该节目的火爆程度甚至超出了出版界,而成为街谈巷议的“理查德和朱迪现象”。《书商》(Bookseller)杂志说,如今英国书店每卖出50本书,便有一本与“理查德和朱迪现象”有关。

理查德+朱迪>文学奖

回到2006年夏天,理查德和朱迪的“暑期书目”(Summer Reads)刚一推出,畅销书榜的前三名便为其夺占,以致《卫报》发出惊呼,如此强势的电视读书节目在英国历史上前所未闻。

但他们的选择并非全是先天具备畅销素质的大众类读物,而是屡有惊人之举。在其推荐榜上,不仅有“纯文学”大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阿瑟与乔治》(Arthur & George),以及文坛新秀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云图》(CloudAtlas),少有人知的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康纳(Joseph O’Connor)的《海之星》(The Star of the Sea)也在其列。布鲁斯伯瑞出版社的资深出版人凯蒂・邦德(Katie Bond)对理查德和朱迪推荐书目的含金量毫不怀疑。“除了布克奖之外,他们的风头已经盖过了所有的文学奖。”她说。

他们不仅赢得了读者的信任,还得到了作家们的尊重。朱利安・巴恩斯与2005年的布克奖失之交臂,但对随后获得理查德和朱迪的推荐心满意足,称这是他“文学生涯的高峰之一”。

理查德+朱迪,为什么?

在中国,一些曾经有过的电视读书节目,但凡到讨论环节,无论是采访还是对谈,莫不以作家或学者的高谈阔论为主。这种风格曾经也是英国同类节目的主流,但理查德和朱迪改变了这一切。

理查德和朱迪说,他们最大的成就,不是给英国出版业带来的地震般的变化――“我们过一会儿也就习惯了”,而是社会对其观众水平的重新认识。

“我们的读书俱乐部击碎了这样一个谎言,即日间电视节目是办给‘弱智者’和‘无聊的家庭妇女’看的。”理查德・马德利说,“我们证明了,我们的观众都是乐于有机会阅读并讨论图书的智者。”

朱迪・芬尼根也说:“大部分的(电视)文学节目都让观众感到害怕。它们多在后半夜播出,说来说去都是‘文学’。对有些人来说,一本获得布克奖提名的书肯定会让人敬而远之。他们会想:‘噢,这不适合我吧。’”

朱迪说,他们所做的,就是让书变得不再神秘,让书回到书的本来面貌:故事。

“一旦人们能够把一本书,任何一本书,看成只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他们就能开始去享受它了。”朱迪说,她和理查德的目的,就是鼓励人们去阅读那些他们原来不敢打开的书。

《泰晤士报》记者佐伊・帕克斯顿(Zoe Paxton)不久前受邀到访“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圣诞特别节目的录制现场,并采访了其制作团队与当晚的嘉宾。

“图书世界相当小众,局限于几家大报的少数书评家之手,这是个耻辱。我们不能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的活动。”著名的喜剧演员迈克尔・佩林(Michael Palin)说,“理查德和朱迪鼓励人们在阅读和选书时找到更多的自信,因而扩展了欣赏与兴趣的范围。他们带来的冲击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我想这是因为人们认同他们,信任他们。他们随和,他们聪明,但不会自命不凡。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