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刊

2007-0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华夏地理》谁毁了我们的长城

2006年,由国务院主持制定的《长城保护条例》出台,长城保护从此步入法治轨道。但诸多难题和挑战仍然横亘在前。长城到底有多长

?我们要保护的对象涵盖哪些内容?甚至在“长城是什么?”、“什么是长城?”这些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另一方面,在今天经济开发的洪流排山倒海冲击下,荒废倾颓的长城越发显得脆弱,只能节节坍塌。本期《华夏地理》以七十多页的篇幅重新报道长城。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长城,长城的文化价值才能转变成经济价值,否则我们只会看见更多被拆毁破坏的真遗产和变形扭曲的假古董和伪文化。所有的保护必须从理解开始,这是《华夏地理》想要告诉人们的。

《三联生活周刊》子曰――从南怀瑾到于丹的通俗路径

在《论语》2000多年的诠释史中,一直存在着学者与民间两种诠释方式。学者的诠释总是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民间诠释则总是心有所得地借题联想,不忌离题万里。《论语》正是在这两种不同方式不同渠道的诠释和传播中承担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现实面貌。从南怀瑾到于丹,近些年来对《论语》的通俗解读再次衔接了2000年来《论语》在民间传播中树立的励志、宽慰、规训等形象。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将带你回顾《论语》被诠释的历史。

《中国新闻周刊》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在经历了1000年的科举、20多年的“知识改变命运”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忽然成了头号难题,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对于多少年来一直不惜工本地追求上大学本身的思考。本期《中国新闻周刊》分别对贫困的四川邛崃山区、富裕的浙江温州玉壶镇和大城市北京、上海展开调查。调查显示给我们的是,在乡村和中小城镇,人们会很现实地考量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一旦有其他可能,就不再把上大学当成惟一的进身之阶。而在大城市,人们对教育的崇拜,仍然是一种迷狂。它背后显示出的,是中国上千年来,教育成为获得特权的门槛的历史沿习。然而,在今天,这种惯例已经显示出维持不下去的迹象。

《中国国家地理》吉祥中国

在首饰、绣片、木雕上,在瓷器上,甚至在床边、枕上,中国人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可以说在中国民间的器物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吉祥符号的世界中。这种现象西方没有,吉祥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而汉语以谐音为机制构筑了一个吉祥世界。借助谐音,蝙蝠成了祥瑞之兽,鹌鹑成了平安的象征,猫和蝴蝶成了“耄耋”的寿星。有时还需通过联想,再经谐音,经过几个转折才能构建一个吉祥符号。在这种辗转联想中,可以看到在入世的宗教缺席的状况下,中国人怎样自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希望的世界。本期《中国国家地理》正是要揭开这个“世界”的秘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