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的孔子

2007-0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辽宁大学学报 宋绪连 我有话说

感谢于丹!因为她把一个永远的孔子,融入普通百姓的心田里。

于丹是怎样解读孔子的呢?于丹说:我不敢以解读者自居,“我所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孔子“温暖的活水泉”的恩惠。说不是“解读”,也对,因为于丹的解读属于同政治解读、学理解读不一样的民间性解读。这

种解读,不戴有色眼镜,放下纯学术的架子,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倾听中国“第一位教师”和弟子们的人生之道的对论,然后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一心之得”。

中国哲学,尤其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的主流不是形而上的宇宙论,而是形而下的人生哲学。一部《论语》,就是孔子在“循循善诱”中培育“君子之儒”的绝好的人生教材。处世之道、中庸之道、理想之道、朋友之道等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人生之道”之内。所以,于丹以他独特的解读方式告诉我们,“道不远人”,确实道着了《论语》的精髓和孔子的灵魂。关于《论语・为政》里“三十而立”那段文字,于丹解读说: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特别地强调出来。“十五志于学”,是孔子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弟子的一种要求。“学”了一个观点,一些知识,然后再讲给别人,这似乎是一种学习,但在今天只有推导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经过这样的学习,我们逐渐地走到了30岁。一个人在30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收集他们需要的东西;30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这种境界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其实,这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融合做基础才能达到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但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从以上于丹的解读,可以看出这样几点:孔子思想是人生哲学,其主题是“君子之儒”的人格理想,其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论语》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富有哲理意蕴的优美散文;不是靠概念密植、逻辑演绎而成篇,而是以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话语而传世;于丹的阅读心得,似乎是她“侍坐”夫子身边恭听老师讲述、师友问答之后的一番体会、感悟,很少援引注疏家的训诂、考据成果,直接面对经典,“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