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胡适与海涅名诗《松》

2007-0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晓樵 我有话说

亨利希・海涅

今年是德国伟大诗人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87-1856)逝世150周年,回顾一下海涅诗歌早年进入中国的前尘往事,倒也不失为纪念这位

不朽诗人的一个较好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鲁迅早年在留学日本时(一般认为是在1906年左右)曾用骚体翻译了两首海涅诗歌,鲁迅的译诗最早由他的弟弟周作人收入到自己的一篇题名为《艺文杂话》的文章里,1914年2月刊发在上海的杂志《中华小说界》第二期上。鲁迅翻译的两首诗《余泪泛澜兮繁花》和《眸子青地丁》,均取自海涅1823年出版的《抒情插曲》(Lyrisches Intermezzo),是其中的第二首(即《从我的眼泪里》)和第三十二首(即《蓝色的紫罗兰》)。解放后,鲁迅的这两首译诗收入到《鲁迅译文集》第十卷《译丛补》中,从而为读者们熟知。长时间以来大陆研究海涅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海涅译诗。

实际上,在鲁迅的海涅译诗在杂志上正式公布之前(不过当时人们尚不知道这两首翻译是出自鲁迅之手),中国翻译海涅诗歌的还有人在。当时在著述中提及海涅的就有辜鸿铭、王国维等人。而翻译海涅的则有两位:一位是吴兴应时(应溥泉),他在德汉对照本的《德诗汉译》(1914年1月浙江印刷公司印刷发行,该书1939年上海世界书局再印)中翻译了海涅(应时译为“哈英南”)的名诗《兵》(今译《近卫兵》,系海涅早年作品,约写于1820年,原诗见诗集《青春的烦恼》)。另一位则是留学美国、后因最早的白话诗集《尝试集》而蜚声新文学文坛的胡适。

青年胡适翻译的是海涅的另一首名诗――《松》。和鲁迅翻译的两首诗一样,《松》也是出自海涅的《抒情插曲》,是其中的第三十五首,后收入1827年问世的奠定海涅不朽诗名的《歌集》(Buchder Lieder)中。《松》这首诗为众多作曲家谱曲,早已蜚声世界。海涅是在歌德之外,胡适用一生加以关注的又一位德国重要诗人。胡适生前曾拟编诗集《天半集》,打算将他的这首海涅译诗收入第二卷。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卷《胡适文集》将这首译诗收在第九卷《旧诗稿存》部分,编者将翻译时间定为1911(辛亥)年。《胡适文集》的编者欧阳哲生根据的是耿云志主编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十一册。海涅原诗八句,胡适译诗亦为八句。与鲁迅的骚体翻译不同,胡适采用的是七言律体。他的译文为:“高松岑寂羌无欢,独立塞北之寒山。冰雪蔽体光漫漫,相思无梦来无端。梦见东国之芭蕉,火云千里石欲焦。悄悄无言影寂寥,欲往从之道路遥。”不过根据英文翻译的胡适把亚洲的“棕榈”改作了东国的“芭蕉”。

值得指出的是,胡适的海涅译诗在大陆已引起研究晚清和民初文学翻译的学者的注意。在《胡适文集》出版之前,由上海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生前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1991年)就在收入鲁迅的海涅译诗、应时的《德诗汉译》的同时也收入了胡适的翻译,依据的是1913年胡适发表在上海《留美学生年报》第二期上的正式版本。比勘《胡适文集》和《翻译文学卷》的译文,仅有一处差异:“悄悄无言”《翻译文学卷》作“脉脉无言”。

但胡适在《留美学生年报》上发表译诗时,在译诗前还写有一则序引,简略介绍诗人海涅的生平和胡适本人对此诗的评析,弥足珍贵。胡适所写的这个译前小引是《胡适文集》的编者所漏收的,可能也是胡适在晚年编选《天半集》时所忘却的。兹转引如下:“德国诗人亥纳(Heine),生于1797年,卒于1856年。生平长于短章、小诗,其诗亦敦厚,亦悱恻,感人最深。即如此诗,相思之词也。高松苦寒,诗人自况;南国芭蕉,以喻所思;冰雪火云,以喻险阻,颇类吾国比兴之旨,而其一种温柔敦厚之情,自然流露纸上。信笔译之,以寄我友。译者。”(《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第166至167页)在民国时期,《松》的翻译,继胡适之后,还有邓均吾、朱湘(见《番石榴集》)等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