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爱玲的电影缘

2007-01-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金晓非 我有话说

 《红玫瑰与白玫瑰》

1937年,17岁的张爱玲为英文《泰晤士报》写出第一篇影评,就此开始了

她与电影的半生缘。身居电影业最发达的东方大都会上海,在中国电影最辉煌的30年代,张爱玲走上了文坛。

抗战胜利后,曾在“孤岛”上海大展才华的张爱玲失去了文学的舞台。不过她在电影界又找到施展才华的新天地。她被新组建的文华电影公司聘为编剧。得益于多年的积累,张爱玲为“文华”写了《不了情》、《太太万岁》和《金锁记》,一出手便风华绝代。

《不了情》和《太太万岁》都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桑弧善于导演喜剧,导演手法含蓄质朴,雅俗共赏。他与张爱玲合作的两部电影,一悲一喜,却都鲜明地体现了张爱玲长于书写女性命运的特征。

《不了情》讲述了家庭教师虞家茵与有妇之夫夏宗豫之间一段缠绵悱恻、欲罢不能的辛酸爱情。影片弥漫着一股无奈的悲剧气息,平易朴实的影象中蕴涵着彻骨的悲哀。这一年,张爱玲决心离开胡兰成,《不了情》似乎是张爱玲失落紊乱的情感写照。《不了情》后来还被张爱玲改编成小说《多少恨》。40年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被三毛演绎成剧本《滚滚红尘》,并由严浩搬上银幕。

《太太万岁》则是一出上海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喜剧。张爱玲以难得的女性感触和视角,塑造了一个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又屈尽周旋、知足常乐的家庭主妇,入木三分地写出女性的心理。她通过一连串的误会巧合和逗笑的噱头,把这出喜剧写得流畅风趣。导演桑弧则以隽永的抒情方式和诙谐的手法传达出剧本独特的文学况味。著名演员张伐、蒋天流、上官云珠、韩非等人尤其是石挥的表演精彩绝伦。

 《半生缘》

张爱玲为“文华”写的第三个剧本是改编自原著小说的《金锁记》。遗憾的是,这部被著名学者夏志清评为最伟大的华文中篇小说,由于动荡的时局以及女主角张瑞芳患病而拍摄搁浅。如今,人们只能遥想张瑞芳扮成曹七巧的风采,以及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浮现在银幕上的意境。

纵观张爱玲的电影剧作,大都是家庭伦理剧。张爱玲常以婚姻恋爱为主题,以此洞察世态人情,演绎世俗男女的悲欢离合,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极致。有学者认为它受好莱坞喜剧影响,的确,张爱玲十分重视情节的奇巧与曲折,喜欢用音乐烘托剧情,擅长运用具有隐喻效果的小道具(如《太太万岁》中的扇子与别针)作为情感转折的标记。

张爱玲与电影再续不了情已是十年后。1956年,她加盟香港“电懋”公司。“电懋”编导大都来自上海,家世背景具有中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特点,承袭早期上海的商业电影传统,以通俗家庭剧反映社会问题,尤其擅长塑造女性角色,这与张爱玲的个性一拍即合。张爱玲先后编写了十个剧本:《情场如战场》(1956)、《人财两得》(1956)、《桃花运》(1956)、《六月新娘》(1960)、《温柔乡》(1960)、《南北一家亲》(1962)、《小儿女》(1963)《南北喜相逢》(1964)、《一曲难忘》和《魂归离恨天》(未拍摄),由此成为海外华语电影界大受欢迎的编剧。

《南北一家亲》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影片是王天林自《南北和》一炮而红后导演的“南北”喜剧系列的一部。梁醒波扮演的南方人和刘恩甲扮演的北方人毗邻而居,两家都做西装生意,影片细致地描写了他们从生意到日常生活一系列令人捧腹的竞争较量,笑料百出。最后,由于下一代的恋爱,化冤家为亲家。通过描写香港的南、北人群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矛盾,力图以喜剧的方式化解冲突,表现出编导觉醒的香港意识,以及将中国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相互融合的创作企图。

张爱玲后半生再没有涉足电影。但是,她的小说却自80年代后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不过,许多导演虽然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却很难超越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即便如此,改编张爱玲作品依旧令许多导演魂牵梦萦。

先是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了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又将《金锁记》改编成《怨女》,1994年,关锦鹏把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了银幕,1997年,许鞍华改编了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1998年,侯孝贤又将张爱玲改写自清末韩邦庆的小说《海上花列传》拍成电影,用侯氏风格化的长镜头还原原著的风貌。

《倾城之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香港的浅水湾。讲的是两个浮世男女白流苏和范柳原各怀心思,玩弄爱情的心理游戏,直到城池陷落,才在患难中坦诚相见结成夫妻。许鞍华虽然忠于张爱玲原著,出色地营造了战乱年代的氛围,甚至照搬小说的大段对白,遗憾的是,局限于情节的平铺直叙,未能拍出原著的感性。

许鞍华再次拍摄张爱玲是1997年的《半生缘》。影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写的是一对有缘无分的恋人在动乱年代的悲欢离合。许鞍华汲取了上次改编的教训,不仅成功地活现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场景,而且注重描绘人物细微的心理,拍出了怀旧的情调和人生的苍凉。引起争议的是,影片删掉了原著后半部的大段情节:女主角遭姐夫强奸后产下一子,又忍辱嫁给了她最憎恨的姐夫。原著中,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了人性的深度。也许,许鞍华是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维护着女主角女性的尊严,她的温情无疑削弱了原著对人性剖析的深度和剧情的巨大震撼力。

90年代另一个用影像和声音挑战张爱玲文字的是关锦鹏,关锦鹏是许鞍华的弟子,也是“张迷”。1994年,关锦鹏经过四年的酝酿筹备,把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了银幕,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罪孽和无奈的情欲故事,弥漫着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镜头在杜可风的执掌下,通过流动的色彩和取景,不仅成功地营造出旧上海纸醉金迷的氛围,而且表现一种被压抑的冲动。影片的独特之处是各个段落之间镶嵌上中英文字幕卡,截取张爱玲原著的精彩文字和对白,把她的文字魅力涂抹到胶片上。

张爱玲的影视改编热一直蔓延到今天。今年,著名导演李安正在紧锣密鼓地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搬上银幕。《色,戒》在张的短篇小说中是最合适改编成电影的。由擅长拍家庭伦理剧的李安来诠释张爱玲,令人期待。

20年来,张爱玲几度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其原因除了文学魅力外,还在于张爱玲小说具有电影化的特征。她少女时代便是个超级影迷,步入文坛后,视电影与文学为一体,她的文学创作综合了电影艺术的技巧。张爱玲的小说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人物对白简练、鲜活,富于个性,环境描写色彩丰富,细致可见。阅读张爱玲的小说,常会有一种强烈的电影感扑面而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