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毕四海:人性是我文字的灵魂

2007-02-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在文学创作中磨砺了28年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毕四海在2006年的岁末推出了7卷本的《毕四海文集》(作家出版社)。与此同时,他在自己的家乡淄博市周村王村镇西铺村、蒲松龄纪念馆分馆所在地成立了毕四海文学藏馆。

“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对文化、对文学充满敬意,都可以搞文学藏馆。”毕四海说,在蒲松龄分馆内建立毕四海文学藏馆,不是“傍名人”,也不是作秀。把几千名作家的东西都收藏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固然非常重要,但仅靠文学馆的收藏,中国文学的声音未免太单薄,而个体作家的收藏,会让文学的星光充满祖国的夜空。如果作家们有条件在中国土地的某一个角落做这样的馆藏,让周围的百姓更多地通过文学馆藏对文学有一点了解,有一点热爱,何尝不可?在一个幽静的院落播一颗文学的种子,哪怕不开花不结果,留一点文学的印迹,有什么不可以呢?

他的声音宏亮,目光坦诚,言谈举止都流露着山东人的直爽。从197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第一声妈妈》开始,毕四海已出版长篇小说《东方商人》、《财富与人性》,中短篇小说《苦楝树》等各类题材的作品400余万字。28年来,作为一个文学劳动者,毕四海努力地完成了用文字去记录的任务,他的小说创作逐渐变得成熟从容。

在所有的文学题材中,毕四海“几把板斧都可以抡一抡”。在《毕四海文集》中,收录了他的几乎全部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东方商人》、《皮狐子路》、《红黄与黑白》,收录了他的全部的散文和随笔,以及他仅有的一部曾经获得了“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的报告文学《鸳鸯大逃亡》。他钟情于现代派小说,即使现代派落潮了,也依然迷恋现代派。《一个人的结构》是标准地写知识分子灵魂分裂的作品;他亦是中国文坛第一个呼唤商业文明的作家。早在十多年前的《东方商人》里,毕四海就提出“儒商”的概念,评论家雷达曾发表文章感慨:“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具有一定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长篇小说,它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项空白,给我们提供了从新的角度思考民族历史和民族灵魂的一个契机”。十几年过去了,当今轰动一时的商旅小说时有佳作,但无论是《大宅门》还是《乔家大院》走的都是《东方商人》开创的路子。毕四海是一位有足够的思想敏锐性和思考深度的作家,这就是他的不少作品都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性格进行了超前的思考、观照,创造出了崭新的人物形象。

地域文化的积淀、家族历史的记忆造就了毕四海政治题材小说独特的文化蕴涵,深刻的思想品格。这使他的政治题材小说由政治层面而深入到了文化的、人性的层面,因此也就具有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学品格和文化价值。有人称毕四海为“政治小说家”,因为他曾在三年内完成了《选举》等30多万字的政治小说。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毕四海觉得这一身份对自己的创作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他无法不去关注政治,研究政治,人大代表的生活开阔了他文学创作的视野。毕四海对人性深刻的、持久的探索和研究,决定了他的小说的大气,并且具有了人性的深度。比如他的《财富与人性》,已经得到许多评论家的这样的共识,这部小说超越了一般同类题材小说的既定格局,超越了故事或者案件表层的时空意义,把笔触伸向了信仰、价值、生存意义、人性这些深层的问题。它不再是让一切人、事只为一个故事服务,而是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分解和深化,使之归向一个大的道德化、哲理化主题。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小说是官场小说。“因为我的作品大多是从社会视角出发,选取独特角度,从政治家人性的角度,不写政治斗争,是对权力与人性、对政治化了的人性做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批判。”直到今天,他的创作仍然是主题先行。这也许是他的弱点,但他久思而不悔。“我喜欢原生态,喜欢标新立意的小说。”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