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坛“抄袭”悄悄变

2007-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熊彦清 我有话说

1月22日,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在她的博客中写道:“这两天把我写乐府时用到的文章书目整理出来,会在新书出版时附在书后。”这样的声明无疑是针对从去年年底延续至今的“安意如抄袭”事件,在该事件中,安意如被指在《人生若只如初见》和《思无邪》两本书中多次抄袭了网友“江湖夜雨”的图书和网文。

2007年伊

始,文坛即和抄袭事件卷搅在一起,预示着这些年在文坛愈演愈烈的“抄袭风波”难以歇止。不过,细观最近一两年的文坛“抄袭”事件,似乎能看出发生着的某些变化。

变化一:畅销书作者成为“抄袭门”主角

2005年之前,卷入“抄袭”事件当中的多是知名作家。如2002年,池莉的《心比身先老》一文被认为有“剽窃”他人作品嫌疑。2004年叶辛被指小说《商贾将军》和云南作家段平的长篇纪实文学《急公好义》不但题材故事相同,而且很多描写人物的细节和词句都极为相似。这种情况在2005年后悄然改变,知名作家不再是群众“雪亮的眼睛”紧盯不放的对象,畅销书作者和网络出身的作者成为“抄袭门”的主人公。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华裔作家哈金描写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的小说《战争垃圾》,被指和2000年时事出版社出版的张泽石作品《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自述》有约1万字雷同;2005年11月,在全国发行量过百万册、再版30余次的管理类图书《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被起诉,原告相晓冬认为《水煮三国》部分“抄袭”了其于2000年8月发表于《中国经营报》上的《追击品牌泡沫》一文;2006年3月,知名网友十年砍柴在网上发帖,称李光阁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帝国潜流――水浒灰社会解密》有“抄袭”自己著作《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的嫌疑;2006年4月,通过百家讲坛走进大众视野的历史教师纪连海,被指《历史上的和?》一书大量“抄袭”甄煜炜与盛珂合著的《和?――传奇人生的成功与失败》;2006年8月,署名“黄守愚”的网友发帖称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的第三章“全系闻一多先生、赵国华先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2006年11月,“黄守愚”和“老英子”联合署名发帖《余华〈兄弟〉涉嫌剽窃》,指出“余华的小说《兄弟》剽窃诗人长征的《王满子》”。

在诸多“抄袭门”事件中,不难发现被指“抄袭”的图书多为年度畅销书,如《人生若只如初见》甫出版即狂销10万册,而《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水煮三国》的发行量则均过百万。

这种变化,说明了市场规则的魔力:谁当红,谁就受瞩目;谁有利可图,谁就容易成为牺牲品。眼下,这种变化正在方兴未艾之时,有心人士对它继续予以关注和解剖,应该是有价值的作为。

著名作家韩少功认为,文坛众多“剽窃案”的起因并不一定源于抄袭,可能确实是作品选材上不经意的雷同,但这种现象的频频出现,则是作家面临素材危机以及写作内容日益同质化的表现。网络的兴起,则让作者在获得免费资料的便利外,忽视了人己之界。

变化二:道歉,辩解,不道歉?反应趋向多端

同为身陷“抄袭门”的作者,“门”中各人表现却大相径庭。诚恳道歉者有之,辩解申说者有之,拒不认错者亦存。安意如在1月14日主动约见媒体,在承认对“江湖夜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一方面表示“知错就改”,另一方面又强调自己的问题在于对版权意识的不够明确。成君忆在提及如果无意中伤害了相晓冬,他愿意向对方致歉的同时,却表示其涉嫌“抄袭”的段落是“行业内常识”,并不承认曾经看过相晓冬的《追击品牌泡沫》一文。和成君忆相同,纪连海亦不承认自己看过《和?――传奇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一书,他认为即使引用史实相同,也不算抄袭。《帝国潜流――水浒灰社会解密》一书的作者李光阁没有在媒体做出回应,出版该书的新华出版社则出面表示,“由于工作失误导致李光阁原有的注释被全部删除,才令十年砍柴误认为出现了抄袭的情况”。易中天也做出类似回应,他表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因为是“普及型”学术著作,故没有加注,并不算是抄袭。哈金则借他人文章委婉回应“抄袭说”:在由哈金助手发至国内媒体,署名川沙的《哈金遭遇“桑塔格事件”》一文中,将《战争垃圾》涉嫌“抄袭”事件对比5年前美国著名女作家桑塔格的长篇小说《在美国》被指涉嫌抄袭事件,当年桑塔格以“所有的文学是一系列的引证和暗喻”为理由化解了这种指责。这当中,郭敬明的“拒不道歉”可算是反应中的极至,一时引起轩然大波。2006年6月5日,法院做出终审判决之后,郭敬明宣布自己只接受赔偿的判决,但绝不接受向庄羽道歉,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错。而后张悦然颇显割席分座的《郭敬明为何不道歉?》一文,更是将此事推入新的高潮,关于“80后”价值缺失与文学商业化的议论一时间遍布大小媒体。

这种由被指“抄袭”而产生的不同反应,特别是辩解增多的状况,一方面说明对“抄袭”的界定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当事人力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态度,也是图书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标志。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人试图掩盖真实,胡搅蛮缠。至于像郭敬明那样“拒不道歉”的,虽然只能算做个别情况,但透露出的“80后”人生价值标准的变化,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抄袭”事件,正给大众带来诸多议论和思考的话题,从“抄袭”的内涵和外延的争论到出版规范、文坛现状都在人们的反思范围之内。抄袭,难道真的变得如此复杂了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