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新眼光打量美学经典

2007-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马衍明 我有话说

西方美学高峰林立,风光无限。什么样的文本才称得上是美学“经典”,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李衍柱先生以独创性、典范性、实证性、永久性作为经典文本的入选标准,撷取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维柯、狄德罗、莱辛、康德、歌德、黑格尔等耳熟能详的美学大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作为这次美学之旅的主要“景点

”。

对于对这些美学大家及其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我是满怀期待的。因为,长期以来,面对着林林总总的西方美学史、文论史,层出不穷的标以“新说”、“新论”的西方美学专著,面对美学大师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我们除了“仰视”和“感慨”外,似乎已无更多的话要说。因此,当李衍柱先生要重读这些美学经典时,我除了感佩他的求真务实、上下求索的学术担当外,内心更期待他的重读能够赋予这些老面孔老问题以新意,给有志于美学研究的学人以示范性的启发。仔细阅读本书后,感觉不虚此“行”,本书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上给人一种“旧树新花”、眼前一亮的感觉。为准备这次美学之旅,作者首先网罗并认真阅读了最近几年翻译出版的有关的经典文本。《柏拉图全集》、《亚里斯多德全集》、康德“三大批判”、《康德美学文集》、《歌德谈话录》等,都采用了最新的版本。正是由于由这样一些新鲜材料做基础,本书在一些老面孔身上发现了新问题。比如,原有的西方美学史、文论史在谈到亚里斯多德时,主要谈他在《诗学》中阐述的思想,对艺术想像问题没有涉及,而作者通过认真研读《亚里斯多德全集》,发现亚氏的《论记忆》等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有关艺术想像的论述;同样,原来一般认为“净化说”、“美的无功利性”等命题分别由亚里斯多德、康德等最早提出,但作者通过通读《柏拉图全集》发现,这些命题的最早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那里。另外,关于柏拉图的艺术生产论、康德的精神风貌和真实生活状态等,都在掌握最新的材料基础上获得了“新发现”。这些新发现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固有的美学经验,丰富了人们对这些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内涵的认识。

西方许多美学家同时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思想体系宏大繁杂。在对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的重读中,李衍柱先生没有局限于《文艺对话录》、《诗学》、《判断力批判》、《美学》等所谓的纯粹的“美学”文本就美学谈美学,而是立足于美学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宏观的全局来鸟瞰、“观照”其中的美学思想。无论是谈《判断力批判》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还是谈《美学》在黑格尔哲学大厦中的位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从全局看局部的研究特点。这一点在论及柏拉图时就显得特别明显。在这一章中,作者拿出两节的篇幅,谈了柏拉图的“相论”以及“线喻”、“洞喻”、“床喻”和柏拉图的世界图像论,然后才深入谈到柏拉图的诗论等。与此相关,在谈到每个美学家时,作者似乎特别重视其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美学方法论原则等,通过阐述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方法论的元点、《诗学》的方法论、《新科学》的方法论、莱辛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方法论、康德美学的出发点、黑格尔美学的方法论,使读者对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的把握有了基本的基点。

面对一个个美学大师、一个个经典文本,如何引导读者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本书除了具有知识性、学术性外,在“导读”上也颇费心思。作者主要通过梳理学术历史的线索,把读者带领到“当下语境”。在每个美学大家的开篇,往往都设置一些章节谈谈研究的概况和现状。比如“说不完、争不休的柏拉图――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研究述评”、“围绕对黑格尔的评价出现的世纪之争”,其中不仅谈到各家各派的观点,而且对研究的历史做了必要的梳理,在学术史的链条中凸现“问题”意识。在具体问题的阐述时,作者也没有自说自话,而是在大量阅读旧说新解的基础上,熔铸新说,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读者在这次美学之旅中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品尝到了五谷杂粮营养丰富的美学大餐。比如,在《判断力批判》的出发点问题上,就列举了蒋孔阳、李泽厚、朱光潜、宗白华等诸位先生的理解,并结合文本对各种观点深入辨析,予以客观评价;康德哲学“前批判期”、“批判期”的划分年份的确定、《判断力批判》的“批判”的含义、“要康德,不要黑格尔”的倾向,都将读者从历史的美学家那里拉入到当下语境,进入到学术前沿领域。还有的地方,虽然只言片语未及展开,却提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拓展的空间,如提出如何结合艺术实践和时代特征对康德、黑格尔美学开展创造性研究、对黑格尔美学的学术史研究等,对于对研究现状不太了解的初涉美学之门的青年学子捕捉学术空白,无疑指点了迷津。

《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李衍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