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文学经典超越成人文学经典?

2007-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马力 我有话说

书籍阅读才应是儿童的存在方式。网络、电视等多媒体固然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它们是在20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此前,人类的绝大多数科学文化成果都是以纸质媒体的书籍呈现与传承的。对于面临升学与就业压力的繁忙的当代儿童来说,要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对象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首选当然是经典阅读。浙江

师范大学韦苇教授编著的《精典伴读――点亮心灯》一书就是值得儿童少年常伴身边、天天阅读的“精典”。韦先生这“精典”一词是为了他给这本书命名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倒是很适契这部书的内容,揣摩下来,不知韦先生是否有该书的品质可以超越成人文学经典之意。

儿童文学的灵魂高度

《精典伴读》超越成人文学经典的品质首先体现在它所标出的人类灵魂的高度为成人经典不可及。比如集中收录的美国海・格里费什的《听鱼说话》的主要故事情节是祖孙二人分别听一条被爷爷钓上来的鱼说话。爷爷听到小鱼说:“拿我做汤,一样很鲜呢。”孙女琼儿听到的小鱼的话是:“我还小呢,放我回水里去吧。”与其说爷孙二人听到的是鱼的声音,不如说是爷孙各自内心的声音,爷爷听到的是鱼站在人的立场上说出的带着十足功利味的话语,违反上帝的“一切造物均珍惜上帝给他们的生命”的意志,这与其说是鱼的话,不如说是爷爷借鱼的嘴为万物为我所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辩解,不无虚伪。而儿童听到的才符合自然万物内心的愿望。儿童之所以能听懂万物本真的声音,是因为儿童没有功利之心,两种听鱼说话的不同结果,折射出成人与儿童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儿童所具有的精神境界不仅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成人难以企及,就是全部成人文学经典中也很难找到第二个。

在《这条小鱼在乎》这部作品中,对鱼的态度再次成为表现成人与儿童不同精神境界的试金石:一个成年男人看见一个男孩在海滩捡起一个个水洼中的小鱼重新扔回大海,男人说:“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鱼,你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男孩一边继续扔他的鱼,一边回答:“我知道。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男人所谓的“谁在乎”中的“谁”是指人,意思是说成人不会在乎一条乃至成百上千条小鱼的生命。男孩显然不包括其中,他之所以尽全力让更多的小鱼重回大海,是因为他懂得沙滩上的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自己的生命,而他也在乎。对自然界低等生物生命的关注程度,是儿童与成人心灵境界高低分别的又一尺度。儿童的灵魂高度是神的高度,表现这种心灵高度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类的标志。这似乎也并非成人文学经典所能企及的心灵高度。

儿童文学的心灵柔软度

儿童的内心的潜能是巨大的,一旦有了诱因它就会大放异彩。比如法国范妮・若莉的短篇儿童小说《在百货公司过的一夜》,写女孩丽斯和弟弟意外地被父母遗落在打烊的百货公司,她们要在百货公司过夜。丽丝先是尽量利用现有条件,解决弟弟米歇尔肚子饿和需要睡觉的问题,接着便与闯进百货公司的“贼”周旋,一边隐藏自己,一边保护弟弟不被贼发现。为了抓“贼”,她还利用电话报警,争取外援。不料弟弟的哭声引来了“贼”,她又挺身而出挡在弟弟面前,大声警告“贼”不许伤害她的弟弟。直到真相大白,原来这“贼”是百货公司的守门人,她们终于被前来捉贼的警察送回家中。这篇充满当代传奇意味的儿童小说,在虚拟的意外危险的艺术世界中,将一个女童身上所具有的机智、勇敢的内心力量充分释放出来。她不向“贼”低头的勇气不亚于在孤岛艰难求生二十八年的鲁宾逊、不亚于赢得了整个美国的总统林肯。正是突如其来的困境激发了她的勇气,正是她对弟弟的爱激发了她的智慧,正可谓心灵最柔软的人,头脑是最聪明的,骨头也是最硬的。倘若成人心灵的柔软度不及儿童,那么成人文学经典中的成人主人公的智与勇又怎能在凸显成人的全人格上达到儿童的高度呢?

向文学源头的回归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想像力则是艺术创造力的核心与本质。幻想是儿童文学的品质,它在《精典伴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精典伴读》中的幻想是弥漫状的,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环境描摹到细节表现,无不体现幻想。幻想就像泛滥的河水漫过河床向外四溢,无边无际地蔓延,无拘无束地流淌,直到覆盖整个艺术肌体的每一个细胞。固有的思维方式被冲破了,文体界限被颠覆了,呈现出一种凭心愿和情感做舵,自由驶向任何一个理想港湾的惬意,读这样的作品儿童所获得的满足感,是在任何一部成人文学经典中都难以找到的。比如日本佐野洋子的童话《活了100万次的猫》中的猫,可以违反自然法则死而复生100万次,生与死的权利掌握在猫自己手里,由他的意志决定。这部作品带给小读者的完全解放的感觉,是在任何一部成人文学经典都缺乏的。成人文学经典由于没有天马行空般幻想的任意性,就不可能使作品超出凡常的见解,就不可能给读者完全自由与解放的快感。

精短是儿童文学的普遍形式特征,也是《精典伴读》的形式特征。比如中国台湾作家杜荣琛的童话《一张钞票》全篇仅有400多字,主要用来交待一个事件:一张钞票落在水里,描写借此引出的三段对话:先是两只蝌蚪在说:“好奇妙的一张地图喔!上面还画着一个人,看起来像个小丑呢。”“是呀,还画着一座漂亮的房子,那一定是小丑的家吧。”两尾大肚鱼看见了说:“上面花花绿绿的,就像迷宫似的。”“对呀!迷宫的主人是这张脸吧?看他脸上绷得紧紧的,没有一点笑容,是不是也走不出迷宫呀?”一对白鹅见了说:“好美丽的手帕喔,用它来包我生的蛋,一定很好看哩!”“是吗?这么薄的手帕,包得住我们家的宝贝蛋吗?”这些对话一应口语,儿童耳熟能详。妙的是作家采用这么朴实的日常语言却传达了值得成人仔细玩味的深刻内涵,使日常语言有了文学性。更妙的是作家采用蝌蚪、大肚鱼与白鹅的陌生化视角来看人类社会的事物,给予小读者重新认识人类社会的一副眼光,将成人原有的价值观彻底颠覆。童话是那样生动活泼,文中的每一个字是那样自然、妥帖,恍如天造,话语义含是如此耐人咀嚼,令人茅塞顿开,过目不忘,真是叹为观止。《一张钞票》的语言风格正是整部《精典伴读》乃至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语言风格的缩影。简洁、质朴是儿童文学特有的美,无需拿成人文学经典来比附。它是儿童人格之美的纯真再现。这种返璞归真的特征显示着儿童文学与人类原始文学之间的血脉联系,预示了儿童文学返回人类文学源头的发展趋势,这是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是人类文学铅华落尽见真纯的回归,是无艺术乃艺术最高境界的回归。回归文学源头也是成人文学早晚要走的路。

然而这样一部“精典”的获得却来之不易。它是韦苇教授花大半生的功夫,游遍五洲书海的每一个角落才获得的珍稀之物,是他学识与心血的结晶。集中诸篇有的出自翻译家的译笔,有的是韦先生亲笔所译,为的是能在第一时间与汉语世界的小朋友们共同分享。有幸读到这本书的小朋友应该懂得,书中蕴含着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对他所挚爱的小朋友的最高敬意,寄托着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企盼汉语世界的小朋友迈好诗意栖居大地第一步的拳拳之心。书中的“点灯人语”文字同样活泼精彩,那些精到的见解就是一部韦氏诗论,其中拌合着一股诗人的激情,文风洒脱,舒卷自如,是一首首无韵的诗,它通过“精典”意义阐释的方式使“精典”文本得以延长,沉潜在文字深处的是西方读者对话理念,期待着小读者对他的回应。

《精典伴读――点亮新灯》,韦苇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