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阅读自疗心伤

2007-03-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荣伟玲 我有话说

曾经有一位美丽的四十岁女性给我讲了一个梦。在梦中,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不小心把心爱之物掉进了湍急的河流,小女孩立刻奋不顾身跳进激流中去追逐,心爱之物在前,一浪一浪地漂流,女孩在后,绝望挣扎地追赶。梦者作为成年人站在河边,焦灼地希望有人阻止处于危险中的小女孩。

这个梦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

在一次培训项目中,我拿着这个梦问一群新进心理咨询师:什么东西,是你内心那个孩子愿意跳进激流去追逐的心爱之物?咨询师们沉默了,在沉默中震撼。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可以舍弃生命去追逐的心爱之物。

“爱,与被爱。”最后,他们回答。

虽然每个人追逐的具体象征物有所不同,宠物啦,枕头啦,父母啦,爱人啦,但归根结底,像需要生命一样,生命需要爱与被爱的依恋关系。这个在绝望中渴求着的小孩,可能住在每一个看似健康的成年人心里。

《不想活下去的孩子》是一本有深度的专业书,它适合所有心理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也适合普通读者,包括为人父母的,和曾经当过小孩的。在书中,作者讲述令人胆战心惊的事实,试图自杀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是两岁半。她自动吃下过量的阿斯匹林而不得不送到医院急救。

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极端的例子。其实,自杀和死亡,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离得那么远。成年人每点燃一根香烟的行为,都潜藏着一次谋杀自己的意愿――只是比较轻微而已。弗洛伊德认为,死亡是每个个体的无意识里都埋藏着的本能。一些因素会使这些潜在的意愿化为真实的行动。比如,今天早上,我在阅读一本英文原著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从而觉得有些沮丧,便诅咒发狠地跟同事说,如果我在半年内还不能让英语达到预想的水平的话,我就去自杀。虽是一句玩笑话,但里面也隐藏着这样的信息:如果我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广大读者里有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在无意识里埋藏着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能通过某种方式证明自己有价值,并因此而得到他人的爱的话,我宁愿不要再活下去。

正因为如此,我们愿意吸烟来承受工作上的压力,愿意酗酒来逃避感情上的烦恼。一旦我们不能顺利地得到社会――从心理学上讲象征着父亲的承认;一旦我们感觉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我们便会下意识地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里都潜藏着缩短生命的愿望。因为不像真正的自杀行为那么明显,有时候会被我们忽略掉。

为什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还会有这样幼稚的应对行为呢?从本质上讲,每个人内心都生活着一个小孩,而这个小孩,都还带着童年的记忆和创伤。也许因为父母有时候疏于照顾,也许因为他们期许太高,或者因为夫妻关系有问题,都可能给我们的童年带来隐蔽的受创。这个带着创伤的、渴爱的、害怕分离的小孩,始终生活在成年人躯壳的底下,并影响着我们的现实人生。

我深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成年的我们,已经获得了适应生活的力量。现在,是我们治疗自己童年创伤的时候了。

  《不想活下去的孩子》,[以色列]欧巴克著,高慧芬译,希望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1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