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评之“痒”

2007-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胡伟希(本报书评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有话说
记得小时候,有人问我长大后想干什么,我回答说:“想当编辑。”不是么?当编辑可以整天读书看文章;作为职业,读书看文章还管吃喝,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以后长大了,知道当编辑其实是很辛苦的:读书看文章不是随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头痛的是,还要改各种各样的稿子。这时候也才知道:真正可以随心所欲地选书来读的
,是“书评家”。

后来我终于开始写书评。若干年前的事了,一家书评报纸约我写书评。有时白天书评编辑送书来,说第二天要用,于是只好连夜赶写。很快发表以后,自己从心底有一种满足的感觉:没想到,自己读书本是一种精神享受,竟然还有稿费作为物质的回报。看来,写书评是好事!

再后来,我不仅写书评,还被邀作《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的“本报书评人”,这不就是我当初梦寐以求的“书评家”么?虽然一字之差:一为人,一为家。不过,管他呢!反正一样是读书的事,而且有稿费,精神物质收获两不误啊!

可偏偏在这时候,我写书评的感觉却开始改变。一天,《中华读书报》的编辑问我最近有什么书可以写书评的。我随口答:“好像找不到什么书可评。”说完后,我发现自己失言了。每年出版界出版那么多书,各个书店进那么多书,各个图书馆藏了那么多书,怎能说“无书可评”呢?但事后想想,我当时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我对书太过挑剔――天底下书有的是,天底下好书也有的是――而是我受到最初我写书评的那种感觉的影响。最开始写书评的感觉,就如同“初恋”一样。初恋的人对于爱的对象相当地投入,简直是一种“痴迷”。我当初写书评就是这种感觉啊。难怪我不累,一个晚上写一篇,而且写起来相当地“爽”。那么,现在为什么我没有这种感觉了呢?原来,一旦我将自己定位为“书评人”以后,我发现,我就不得不写,否则有愧于这“称号”啊。于是,我有时甚至到书店里去找“书”(书评报刊一般都要求所评图书是“新出”的)。这种情况下,我不仅没有了初写书评时的激情,有时甚至有一种“不胜负担”的感觉。

假如把写书评比作恋爱,那么,真正的恋爱是不能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的。唯其如此,也许,只能有“书评人”,而不应有“书评家”。书评人与书评家的区别,依我看,就是业余人与职业人的区分。我们每个人都会恋爱,但我们很少听说将恋爱作为一种职业的。

不过,最近,我写书评的兴致又有了。尽管“书评人”的“帽子”还在,但我写书评时,又开始用自己的感觉。发现有好书的时候,我就多写;假如找不到好书的时候,我就不写。我发现我自由了,我可以重新写书评了。

奇怪,一旦有了如此的感觉,我忽然间发现:天底下的“好书”又多了起来。最近,我偶尔到附近的书店随意浏览一下,发现值得评介的书可真不少!挑选我爱看的书来介绍与评论一番,与大家共享,这种共享的快乐,有时是远远胜过一个人独自读书的享受的――作为“书评人”的这种感觉,可真好!当然,我更愿意有更多的人来当“书评人”。因为假如书评人太少,我们忙不过来,好书不能及时介绍给读者,容易埋没掉啊,就好像“红颜易老”。

青原惟信禅师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我发现:我现在写书评的乐趣一如当初:重拾“恋爱”的感觉真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