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材老化"政协委员引出话题专家学者条分缕析

2007-03-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漫画:李晓宜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发言时称,我国大学“关门办

学”严重,部分教材远落后于学科进展。在他熟悉的领域,他曾经看到的一些大学教材竟然还在用上个世纪40年代的资料。秦大河的发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秦大河发言中指出教材中存在一些资料陈旧的情况,表达了对教材老化现象的批评。本报记者在以往的采访中,也接触过高校教材更新中存在一些问题的信息,由此本报记者进一步走访了一些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温儒敏认为,教材几十年没有更新,似乎不太可能,而且教材老化现象不能涵盖所有教材。大学教材相对滞后学科发展是可能的,因为教材需要相对的稳定性,教材引用的资料本身不存在新旧问题,不同学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理、工科领域一些学科发展很快,教材也要相应的与时俱进,但一些人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基础性知识更新变化不大,相应的教材也需要积累,相对稳定。比如文科中的阿拉伯语、古印度语等专业,一套权威教材用上二三十年,也是有可能的。

大学教材为什么往往滞后于学科发展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尹鸿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教材滞后学科发展,或者是因为知识体系的更新没有完全完成,或者是因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别,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产生不同意见乃至形成争议,不太容易形成共识,而没有达成共识的东西似也不容易写进教材。“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往往是和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变迁本身充满矛盾,反映在教材里,要很好的平衡这种矛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确实,大学教材反映新的学术成果没有问题,但需要讲求知识的通性和相对稳定性,温儒敏认为,这是教材的功能所决定的:“教材提供给学生顺藤摸瓜的书目、线索。教材与教学不同,老师讲课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讲,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最前沿的东西。基础课教材与选修课教材也不同,一些新的发展可以进入选修课教材。”

尹鸿同时告诉记者,从学者专家的角度来说,人文领域传统的学科里,中青年一代的权威学者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由学界的老一辈学者基本决定学科的主流框架,所以,这些领域的主流、核心教材中,更传统的东西占据话语主体。

温儒敏认为,传统学科的教材要不断修订,充实学科新的发展,新兴学科,应培育新的教材,在优胜劣汰中形成主流、骨干教材。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对大学教材“内容之新”的吁求没有得到事实回应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表示。“高校教师能进不能出,没有更新教材的动力,一本教材可以用上十年二十年,而不愿更新;优秀的学者们要么忙于完成年度论文创作指标,要么急着去搞政府、企业的研究课题,要编写一本全面反映学科研究发展水平的教材,耗时伤神,却对评职称、拿奖金几乎没有助益,高校教材原地踏步走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几所高校的老师联合起来编教材,编完之后就在这几所高校用,年年拿版税,当然不愿意其他的优秀教材进来。”

看来,从制度层面和评价机制入手的改革是解决高校教材老化的有效对策。尹鸿告诉记者,老师在高校中的地位、收益更多的是通过科研获得,导致学术骨干愿意参与编写教材的人很少。“恰恰是最优秀的老师不去做教材,怎样从制度上引导他们来做教材,把做好一个教材当作一生中最大的科研,教材老化、东拼西凑乃至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就可以得到解决。”温儒敏认为,某些高校不承认教材编写是学术劳动,不能作为学术成果计算,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如果某些教师并无科研的能力,却不断地编写教材以充成果,因此对教材学术劳动价值的评定要有科学的标准。

复旦大学出版社长贺圣遂指出,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和听取系统内和系统外各个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对学科知识及教材编写的指导性意见,建立更加权威、公平、合理的教材评估体系,对大学教材编写内容、知识体系和结构、出版成本和教材形态、最新教学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出版前、使用中和学习后的定期评估,以刚性制度让大学教材的质量和权利关联方的切身利益对等起来。同时,他呼吁,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现有教材的评价、监管和监督,通过评估体系,不断提升教材质量,使高校教材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与时更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