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就是"你"

2007-03-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你”被推崇是媒体的敏感,而“我”的重构则成为个体的觉醒。媒体与其他所有的工具从榜样般的照片变成折射自我的镜子,虽然每件事也许更快就成为历史,但只要愿意,每个人都终于可以清晰地记录下这样一个历史。

这样的“你”与众不同

“对,就是你。你掌控着信息时代。欢迎进入你的世界。”《时代周刊》2006年度封面人物引发了很多争论,尘埃落定后,再来讨论“你”的存在,似乎更有意思。对《时代周刊》而言,每年它都会向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你宣告这个殊荣,作为普通受众,我们的反应往往是,“哦,今年他影响了世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会过度渲染这种新奇的体验,“你”第一次成为主角,登上舆论的舞台。但作为一种语法转换,我们不妨将之看作一个逻辑游戏,或者一场面对镜子还是面对照片的选择性娱乐。

第二人称总是很谨慎地在新闻媒体上使用,虽然在文学作品中颇为常见。《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样把“你”作为一个特定的倾诉对象,这个“你”对我们来说是有名有姓的“她”。与“你”的当选遥相呼应的是1982年计算机的当选,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这次是网络的当选。物化远没有结束,《时代周刊》所定义的“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是“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执行总编辑施滕格尔,“我非常乐意看到年度人物是一个人,今年的年度人物确实是一个人,不是计算机或者类似的物件。我们只是感到没有哪一个个人可以全面代表这一现象。”如果能够选出一个“他”代表这一现象,对于数以亿计的网民来说,也许会感到一丝愤慨或失落,但未必不是一种幸运。因为“你”始终“身在此山中”,失去标准与参照,惟一可以参照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而又有几个人的内心当得起参照物,这几乎等于重建一个价值体系。可惜的是,确实没有这样的“他”,能够帮助这个时代取得一个新的平衡。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存在价值,依靠他者的存在突然直面一声“你”的棒喝,当我们追问这个声音的出处时,那并非亲切的招呼,而是冷冰冰的宣告。传播学上“舆论影响大众”还是“大众影响舆论”的圈子以及营销理论中“市场决定产品”还是“产品决定市场”的循环,在网络环境中被替换为“我寻找你”还是“你寻找我”的互动,作为客观规律的第三方,隐藏其后挥舞着“看不见的手”,很快就把混乱改造成井井有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脱颖而出的,依旧是传统标准下的优胜者。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享受自我,因混乱而宽松的环境很快将因秩序的重建而失去自由的空间。这一切,能由“你”决定吗?

翻开这样一则已可算老的新闻,在数以百万计的声音中发出一个声音,胆小的“你”会感到心虚,而无所顾忌的“你”则相信,这个声音即使不是独一无二,它的影响也会独一无二。哪怕两个完全相同的声音,既会因媒体的不同,又会因受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你”的价值更多地附加在“你”所处的环境之中。网络中展现出诸多零散的价值观,如何完成聚合,是最大的一个未知数,“新数字时代的民主”,只是可能方式中的一种。社会有其固执的调节手段,过去的种种既有模型,也许都会一一进行重复与尝试。革新,显然并不体现在这方面,无论网络,还是网民,都很难改变传统社会对人的组织。我们很快意识到,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完全是从自我逐渐开始的。

网络所唤醒的是一种潜抑了很久的自我意识,通过完全的表达与交流,所体现出来的“我”的不可缺少。“你”被推崇是媒体的敏感,而“我”的重构则成为个体的觉醒。媒体与其他所有的工具从榜样般的照片变成折射自我的镜子,虽然每件事也许更快就成为历史,但只要愿意,每个人都终于可以清晰地记录下这样一个历史。人类往往追求通过物质成为现实的英雄,通过英雄成为历史的要素,将因为历史的多元而逐渐湮灭。“你”只属于现实的“你”,历史,则属于另一个“你”对“你”的记录与描写,而未来,只是对历史的一种肯定,变得并不重要。对,就是你,如果仍然期盼着某个美好的未来,那么,“你”也许并不属于这个封面上的群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